繁体 | 简体 | 登录 | 注册
字号: 打印
分享:

《努力建设美丽乡村 倾心打造乡村游支柱产业》

当前位置: 首页>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报告 > 2016年调查研究报告

《努力建设美丽乡村 倾心打造乡村游支柱产业》

时间: 2016-05-08 16:41

 

    建设美丽乡村,是改善提升农村落后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的一项民生工程,是推动乡村旅游的重要载体和坚实平台,也是深化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商洛市高度重视美丽乡村建设,聚全市之力,精心打造乡村游示范基地,以美丽乡村如画风景和特色风情,带动深度乡村旅游、乡村休闲和健康养生,促进了全域旅游蓬勃发展。2015年全市乡村旅游综合收入37.59亿元,占旅游总综合收入21.5%,走出一条村新景美、产业发展、群众增收的科学发展之路,为全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创新发展理念  明确发展方向

    商洛市坚持从市域独特的资源禀赋优势和绿色循环发展的实际出发,高点定位,统筹谋划,精心组织、抓点示范,以美丽乡村建设推进乡村旅游发展。

    一是把脉市场,明确方向。当前经济新常态下,旅游需求侧呈现出一系列新变化、新特点,对旅游产品、旅游服务有了新需求。休闲观光游成为新趋势,假日游成为拉动旅游消费的新引擎,乡村游成为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2015年,全省乡村旅游综合收入158.9亿元,同比增长25.7%,发展势头强劲。商洛市抢抓机遇,依据市场需求推进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建设美丽乡村为路径,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加快打造全域旅游目的地。

    二是深挖潜力,彰显优势。商洛旅游资源独特而丰富。自然山水优美,全境地处秦岭腹地,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秦岭最美是商洛”享誉全国。生态环境宜人,山清、水绿、天蓝,负氧离子富集,环境清新沁人,是人们向往的假日旅游目的地。历史人文荟萃,位居秦头楚尾,民风民俗浓郁,是众多著名历史文化的承载地。旅游景点丰富,拥有金丝峡、牛背梁、天竺山、柞水溶洞等国家5A、4A级景区。区位优势明显,毗邻西安大都市,是西安市民向往的精美城市、美丽乡村、精品景区的会客厅和周末旅游目的地;福银、沪陕高速和西南、西康铁路穿境而过,是连接大西北和东南沿江沿海发达地区最便捷的大通道。然而,商洛作为省委、省政府确定的绿色循环发展重点区域,工业发展受限,农村群众增收和农业转移人口就业困难。商洛市立足生态、资源、区位、人文等禀赋优势,创新理念,统筹谋划,以打造乡村旅游目的地科学引领美丽乡村建设。

    三是明确内涵,科学定位。享有和感受乡村天人合一的生态环境、健康朴素的原真性生活,是当前人们休闲、养生、度假的新趋势。目前乡村旅游主要体现在:游景观,观赏村落民居、田园风光;游生态,享受山青、水绿、天蓝的自然环境,修身养性,愉悦身心;游文化,感受衣、食、住、行、娱等乡风民俗、乡土传统;游体验,体察种、养、收、管等农事活动。乡村游使人们感受到自然、生态、乡土、田园式生活方式,享受与城镇同质的餐饮、住宿、文化、娱乐等现代文明服务,采购绿色、天然的农家食品、生活用品、工艺品等土特产。商洛市立足自然禀赋和山水风貌,把美丽乡村作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培育发展乡村旅游这一新兴支柱产业的载体和平台,将美丽乡村建设定位为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和特色小城镇的微缩版,既体现乡村文化和风土人情,又享有城镇现代文明和服务功能,呈现“室外五千年、室内五星级”特色。升级版,就是突出乡村“美”,展现天蓝、水清、山绿的乡村景之美,田园、生态自然之绿色美,环境卫生、村容整洁的村庄民居美;体现乡村“味”,即保留乡土气息,保持农耕根脉,展现文化习俗,凸显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乡土风情。微缩版,就是提升乡村之“质”,建设打造乡村现代生活,提升和改善乡村生活品质和文明程度,即按照城镇的理念和要求健全农村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从而使坐落在田野中的乡村拥有文化、娱乐、餐饮、住宿、卫生等现代城镇服务功能,成为既保留乡村乡土风味,又体现城镇文明特色的美丽乡村。在这里,既有乡村野趣、自然风光,又可享受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完善的城镇式服务,达到餐饮食材就地取,休闲居住农家院,服务水平星级化。

精心谋划指导  有序有力推进

    商洛市坚持普惠性与示范性相结合,按照“普遍提升、明珠镶嵌”的要求,以集中建设8个精品示范村为抓手,创新机制、示范带动,以美丽乡村建设加快乡村旅游发展。

    一是科学规划,精心选点。邀请一流设计单位,按照尊重自然美、沿袭古朴美、侧重现代美、注重个性美、讲究艺术美、构建整体美的原则,编制从村容村貌治理到民居改造到业态培育再到乡风文明建设的美丽乡村建设系列规划,做到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在此基础上,按照重点突破、示范带动的思路,坚持“资源禀赋优、产业基础强、群众基础好”的原则,根据“靠近景区、靠近城镇、靠近移民点”的选点要求,在全市精心遴选8个示范点,重点打造“秦岭美丽乡村”。资源禀赋优,在自然山水、植被生态,历史人文、民风民俗、区位交通等方面优势明显;产业基础强,各类产业健康发展,并有发展相关产业的扎实基础;群众基础好,群众有较高的经济、文化基础,增收、发展愿望强烈。靠近镇,依托重点镇的基础和服务,实现基础设施向美丽乡村延伸,公共服务向美丽乡村辐射。靠近景区,以景区丰富的人气增强美丽乡村人流,以景区旅游的服务需求带动美丽乡村产业。靠近移民点,以移民搬迁点规划布局和基础服务设施,满足旅游发展需求。通过精心选点,立足各自特色,突出个性主题,高标准、高起点建设,实现美丽乡村建设梯次有序推进,为全市乡村旅游、全域旅游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是分类指导,创新模式。商洛市立足不同特点,突出田园风貌、乡土味道、古镇风情、宗教文化等主题,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重点打造休闲农庄、乡村酒店、特色民宿、自驾露营、户外运动等休闲度假新产品,促进美丽乡村与自然山水、历史人文、旅游景区、特色产业等深度融合,形成诸多县(区)有示范意义的美丽乡村建设新模式。

    1、景区一体化模式。把美丽乡村作为景区的一部分来打造,既完善丰富景区旅游项目,又提升景区旅游服务功能。柞水县朱家湾村和石瓮子社区依托牛背梁国家级森林公园和溶洞著名景区,重点打造现代意义的餐饮、民宿、购物、休闲一条街或度假村,成为既服务景区又自成一体的旅游目的地。

    2、深度融入景区模式。围绕核心景区,对沿线村庄统一规划开发,带动连片美丽乡村建设,丰富旅游项目,提升旅游服务。洛南县巡检街对巡检古镇及石坡河流域沿线纵深20公里7个村庄连片开发,集中建设美丽乡村,打造深度游基地。

    3、招商引资建设模式。通过招商引资打造旅游景点和园区,采取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群众主体的方式,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山阳县前店子村通过招商引资,引入徽派私家园林观光点和现代农业生态示范园等项目,以精品美丽乡村推动乡村旅游发展。

    4、构筑景区序幕模式。以大景区开发为带动,将沿途村庄纳入景区同步开发,以串珠式小景点连接大景区,实现旅游景区与美丽乡村共建设、互促进。商州区江山村结合江山景区开发,打造沿途村景、水景和四季花景,延伸丰富景区功能,成为一路欣赏风景、一路享受服务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5、辐射带动模式。利用省级重点示范镇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健全的服务功能,改造提升旅游要素,辐射带动周边村庄,促进乡村旅游发展。丹凤县竹林关村对原有建筑、环境改造建设,展现了村景交融的美丽乡村画卷,形成了游览在乡村、服务在城镇的互融互促局面。

    6、融合发展模式。把美丽乡村融入文化旅游名镇建设,完善文化名镇和景区旅游的服务功能,促进乡村旅游发展。镇安县云镇村对村落、民居、街区统一整修,形成美丽乡村造景、城镇提供服务的旅游目的地建设模式。

    7、移民搬迁模式。根据移民搬迁点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突出旅游项目建设和服务功能提升,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商南县后湾村把移民新村打造成具有观光、休闲、体验、养生功能,展现湖光山色、自然纯朴,追古寻根、修身养性的旅游目的地。

    目前,全市8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宛如8朵盛开的“金花”,点缀着大秦岭核心区商山洛水的美丽画卷。丹凤县竹林关、洛南县巡检街等村庄与景区融合,形成村中有景、景中即村的画卷效果;柞水县朱家湾村建成高端民宿,发展新型农业综合体,荣获“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称号,列入全省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化试点,成为我省美丽乡村建设样本。

    三是创新机制,凝聚合力。商洛市积极创新工作机制,在全市上下凝聚成美丽乡村建设的强大合力。建立分级包抓机制。按照“市级领导指导、市直部门帮建、县区负责主抓”的思路,由市县(区)书记分别包抓8个美丽乡村示范点建设,确定建设方向,审定建设规划,整合各方资源,实现了美丽乡村建设整体联动、齐步推进。 创新多渠道投资机制。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市财政设立1000万元专项资金,各县(区)财政均设立不少于500万元的补助资金,引导美丽乡村建设。整合各类涉农资金,与新农村建设、“双包双促”精准扶贫、陕南移民搬迁、棚户区改造、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等项目相结合,集中资金投向美丽乡村。引导社会资本开发农民参与度高、受益面广的休闲旅游项目,山阳县引进资金5亿元建设园林博物馆和现代农业示范园休闲度假项目,工程建设推进顺利。

注入强大动能  取得显著成效

    商洛市以打造和经营乡村旅游平台的理念打造美丽乡村示范点,将“绿水青山”转化为群众致富的“金山银山”,实现了从短板到样板的蝶变,成为新常态下贫困地区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的生动实践。

    一是乡村旅游蓬勃发展。2015年,全市接待乡村旅游1209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37.59亿元。仅“十一”期间,8个示范村接待游客达56.38万人次,同比增长17.6%,实现综合收入2.9亿元。乡村旅游已成为全市经济最具活力的增长极。

    二是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促进了农村基础服务设施建设,提升了乡村公共服务层次和水平。8个示范村共投资12.93亿元,汇聚人口近20万,带动全市城镇化水平提高到49.5%,较2013年提高了3.97个百分点。

    三是农民收入明显增加。2015年,8个示范村实现收入5.82亿元,人均增收1600元,同比增长14.28%,其中旅游经营人均增收1000元,农特产品销售人均增收200元,租赁土地、房屋等固定资产人均增收约100元,劳务收入人均增收300元。

    四是农村发展焕发生机。8个示范点投资12.93亿元,新修乡村自驾旅游线路10条120公里,实施民居仿古改造523户,新建、改建房屋923间、特色园区17个、大型基础设施29个、停车场18个、文化广场8个、游客中心8个,安装路灯1200余盏,农村发展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探索实践  鲜活经验值得借鉴

    商洛市的探索实践证明,美丽乡村建设必须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分类指导,创新机制,突出特色,依靠群众,才能打造出魅力彰显的现代乡村,成为升级版农村建设的新支撑。

    一是必须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项目多、任务重,资金压力大,不可能一下子全面发力整体推进,只有集中力量、重点突破,以点带面,梯次推进,才能取得实效。商洛市从全市遴选有较好基础的村庄,精心打造8个精品示范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通过产业发展汇聚源头活水带动美丽乡村建设,并以示范点的产业融合,连接城乡,辐射带动周边村落加快发展;通过示范点的打造,为全面铺开积累经验、聚集力量,最终形成国家美丽乡村、秦岭美丽乡村、特色美丽乡村齐头并进、普遍开花。

    二是必须创新体制机制。科学的体制机制是破解难题推动工作的有力保证。商洛市明确划分“市指导、县主导、镇组织、村实施”责任主体,实行“市级领导联系、市级部门帮建、县区领导包抓”的推进机制,各级各部门方向正确、责任明确、率先垂范、有机联动,为高效推进工作提供了保障。积极探索村企合建、市场运作、民间参与、以奖代补、出资投劳等模式,有效缓解资金制约压力。据统计,8个示范村累计投入美丽乡村建设资金12.93亿元,其中市县财政投入约占40%,其余60%来源于农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四两拨千斤”的撬动效果明显。

    三是必须彰显地域特色。美丽乡村绝不是千篇一律、一张面孔,应该各具特色,各显其美。商洛市在美丽乡村建设上突出不同主题,将商山洛水、土特产品、民俗风情、文化符号等元素进行深挖创新,丰富了美丽乡村内涵,避免了同质化发展,走出一条错位式差异化发展道路,实现了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满足了旅游市场多样化需求。

    四是必须充分依靠群众。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村,主力是农民。商洛市坚持维护群众切身利益,充分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广泛动员群众积极参与,发挥群众性自治组织作用,依靠群众智慧和力量推进工作有效开展。正是广泛深入地发动群众,才为商洛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不竭动力,促进了乡村旅游加快发展。

 

课题组组长:杨三省   李   勇

课题组成员:程修华   田民孝   梁   娟   张文莉

          赵理顺   李靖宇   蔡忠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 陕西省人民政府研究室 主办: 陕西省人民政府研究室

网站标识码: 6100000011 陕ICP备16007530号 陕公安备案号: 61010202000195

altalt a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