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 简体 | 登录 | 注册
字号: 打印
分享:

《关于加快我省水利科技创新的调研》

当前位置: 首页>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报告 > 2016年调查研究报告

《关于加快我省水利科技创新的调研》

时间: 2016-12-03 17:32

    面对我省水资源总体极度紧缺和时空分布不均的基本现实,实现“水润三秦、水美三秦、水兴三秦”的建设目标,必须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近期我们对全省水利科技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认为我省要进一步加快水利科技创新步伐,紧抓国家优先支持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大机遇,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高点定位布局,首先补科技短板,以水利科技创新助推水利事业长足发展。

    一、我省水利科技发展情况

    “十二五”以来,按照“治水兴陕”的战略部署,以科技为支撑,建成了李家河水库、王圪堵水库、南沟门水库等重要的水利枢纽性工程,顺利实施了渭河、汉丹江综合整治工程、开工建设引汉济渭,东庄水库前期取得重大突破、陕北黄河引水有序推进,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围绕全省重大水利问题开展研究,科技支撑保障作用不断增强。“十二五”期间,开展重大科研项目238项,累计获得47项奖励,是“十一五”时期的1.86倍。其中,“泥浆泵筑坝技术试验研究”实现了黄土地区筑坝过程系统机械化、自动化和数字化。“陕西能源开发水土保持补偿机制研究”成果,为省政府制定《陕西省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开采水土流失补偿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提供了科学依据,受到国家有关部委高度重视,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黄腐酸土壤改良剂生土熟化技术推广”已应用于30多个区县,新增效益达千万元。“三河口水利枢纽水泵水轮机模型参数及运行技术研究”项目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已在引汉济渭三河口水利枢纽工程中得到应用。“陕西省渭河干流可调水量分析与调度机制研究”研究成果为渭河各控制断面生态流量指标提供了依据。“陕西省渭河及支流河道旱情预警机及评价系统研究”成果,已成功应用于2014年抗旱工作,确保了渭河大旱期间不断流,为水库调蓄、应急调水、科学灌溉和补水提供了科技支撑。

    二是围绕行业发展需求,水利技术交流推广取得实效。围绕“水润三秦、水美三秦、水兴三秦”宏伟目标,我省水利部门邀请荷兰、韩国、法国等11个国家的代表团先后来陕,就水资源管理、河流治理、应急供水等方面先进经验进行交流。针对省内民生水利项目、水利改革管理中的难点问题,赴美国、巴西、古巴等国家,进行节水灌溉、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等技术合作、业务培训。引智聚力,特聘中国工程院李佩成院士等7名资深专家学者组成水利科研顾问组,形成高端智库,聘请外国专家,解决引汉济渭等重大水利工程关键技术难题,有效提升我省水利工程技术含量,法国软体储水袋技术、台湾亲水理念、TBM硬岩掘进机等水利技术和工程设备已经服务于三秦水利。通过“科技之春”、“世界水日 中国水周”、“全国科普日”、“农高会”等活动平台,大力宣传治水新理念,新战略及新技术等,其中仅“农高会”一项就推介农业节水、抗旱应急、饮水安全的新技术、新产品40余项。创建水利科技与对外合作中英文网页,全方位立体开展宣传,营造科技创新良好氛围。依托项目带动科技成果推广,“PP织物带在陕南地区坡耕地治理中的应用与推广”等水利部推广项目落地陕西,洛川县自动化及消毒科技推广项目成为全国亮点,水利部在洛川召开了全国推广现场会;“岐山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模式创新与推广”在全省得到推广应用,对实现农村饮水现代化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三是稳步推进科研条件平台建设,水利科技创新体系日益完善。充分发挥陕西省水利学会联系广大水利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的陕西省水利学会,围绕水利热点、难点问题,有计划地开展国际性、全国性、区域性学术交流和水利科学普及活动;组织专家对“引汉济渭工程‘十三五’科技工作专项规划”等多个项目开展咨询,为项目顺利实施和政府决策提供科技支撑和理论依据;省水利学会被省科协连续两年评为“四星级学会”,连续3年被评为“科技之春”活动优秀组织单位及2009-2013年度优秀科技社团荣誉;在全国水利系统率先开展水利技术标准体系表修订工作,实现水利技术标准动态管理和宣贯网络化,成为西北地区首家水利技术标准信息管理系统;黄河干流陕西段鱼类人工增殖放流规范、秦岭细鳞鲑人工繁育技术规程、黄土丘陵沟壑区造地控制工程技术规范等三项技术规范荣列2016年第一批陕西省地方标准制定项目计划,是近六年来最多的一次。

    四是努力提升水利科技管理水平,项目组织管理水平全面提高。做好项目储备,围绕水利中心工作,超前谋划,积极争取各类水利科技项目,2010年以来,组织策划、开展了水文水资源、水土保持、农田水利、水产养殖等10个领域238个项目。共争取到各类项目资金支持7670万元,是“十一五”的4倍多,撬动各类社会资金突破2.5亿元。强化项目管理,所有项目设专人负责,全程跟踪,掌握动态。开展科技项目半年及年终检查,检查率不低于65%,邀请了财务人员和高层水利专家,进行现场指导,确保项目顺利实施。首次在全国水利系统出台《关于实施“项目带科研”战略的意见》,明确了项目带科研资金投入比例,真正实现以项目带科研,以科研促项目。将科技创新纳入水利厅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使水利科技这一“软任务”变成了“硬指标”。

    二、目前我省水利科技存在问题

    1、水利科技创新机构不健全。一是基层创新领导机构不健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均在水利主管部门专门设立科技外事处,从事水利科技的政策制定、业务指导等工作,而我省在水利部门中没有专门从事水利科技的处室。同时,全省各地设立科技专管机构的不到1/3,有科技专管人员的不到1/2。二是基础平台缺失。1999年省水利科学研究所并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后,我省成为全国仅有的5家(海南、上海、重庆、西藏)没有省级水利科研机构的省份之一(详见表1),制约了水利科研项目承接、水利科学研究和开发、科研成果引进和推广,相关工作只能委托其他机构开展。三是没有专门的水利科技推广机构。水利部科技推广中心在我省及安徽、山东等7个省份设立了省级工作站,其他省份或挂在科技与国际合作处,或挂在水利科学院,但我省没有挂牌的地方,也没有给予一定的编制,推广站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见表2)。同时,我省也没有设立省级水利科技推广中心,基层单位更无专门的科技推广机构和人员,创新成果及先进技术无法得到快速推广,科研成果转化成为生产力的关键环节出现卡脖子现象。

    2、水利科技投入不足。一是我省水利科技总体投入长期不足。2011年以来,我省省级水利科技投入不断增加,2015年达1000万元且被列入省财政预算,但仍落后于其他省份。2009年,广东省水利科技专项经费已达3000万元,且按10%的比例逐年递增。湖南省水利建设基金的5%用于科教工作,2011年水利科技专项经费达6000万元。2011年浙江省达2500万元;2012年江西省达2000万元,江苏省达3000万元。二是“项目带科研”经费落实不到位。2012年我省出台了“项目带科研”的意见,明确要求在水利基建项目中,根据水利投资规模及科研与技术推广需求,安排3%-5%的专项资金用于开展重大科技项目和科研基地等建设。在实施过程中,除省水保局、省引汉济渭办和省引汉济谓工程建设有限公司有关项目能落实这一要求外,各项目建设过程中,或没有单列这一预算开支,或列入预算但资金数额不足,或资金被挤占挪用,执行力度不够。同时,“项目带科研”意见中要求科技管理部门要参与重大项目立项,开展同步验收,但事实上执行不到位。三是没有专门的水利科技推广投入。2012年浙江省水利科技推广省级财政专项经费就已达1000多万元,每年推广科技成果或技术20多项。四是没有水利科技地方标准修订专项经费。水利部每年安排500-2000万用于部颁标准的制修订工作,目前已经有19个标准成为国际标准。2013年开始,我省对2007版的《陕西省水利技术标准体系表》进行了修订,地方标准制修订工作继续系统化展开。据测算,一个标准的形成大概需要经费20万元左右。我省在水土保持、地下水监测等领域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有制定省级标准、甚至国家标准的能力,但由于没有水利标准化工作的专项经费,仅靠争取国家项目经费维持推动。

    3、水利科技创新激励机制不健全。按照有关规定,在申报科研成果时,必须提供明显经济效益书面材料。但由于水利项目属于公益性、基础性项目,经济效益难以衡量,成果申报难以通过。许多单位内部没有奖励制度,仅仅依靠外部奖励,使许多达不到省级以上的成果项目得不到鼓励。科研成果和论文报酬过低,如之前我省水利科技进步奖对一等奖课题组仅奖励1500元,二等奖1000元,三等奖600元,优秀科技论文一等奖400元,二等奖200元,三等奖没有奖金,对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的项目和论文也没有相应的奖励政策。2012年我省水利科技进步奖奖金明显提高,一等奖奖金5000元,但与省科技厅科学技术奖、省农业厅农推成果奖一等奖的5万、3万奖金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此外2015年这两项奖励也因故被搁置,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省水利科技人员的科技创新积极性。

    三、对策建议

    1、健全水利科技管理机构。以改革的思路,在不增加事业编制和财政供养人员的基础上,由水利厅整合自己内部单位,尽快组建陕西水利发展研究机构。抓好战略规划、政策研究、科技服务等各项工作,配齐水利科技管理及专业技术人员。发挥好我省水利科技高端智库功能,围绕水利改革发展开展全局性、战略性、基础性科学研究,提高原始创新、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和核心技术攻关能力,为我省水利决策提供准确、前瞻、及时的建议,以创新引领陕西水利高速发展。

    2、全面落实“项目带科研”战略。项目带科研是“产学研用”相结合,提升水利科技含量,扭转我省水利发展明显滞后局面,加快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举措。要进一步加强对重大项目中科技创新管理的推动,保证水利科技与重大项目、水利改革发展相适应、相发力。做好水利科技创新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工作,以考核提高行业对科技创新重要性的认识。重大基建项目中带有相应的科研项目,初设概算要按规定足额列支科研经费,落实科研攻关团队,并把科研项目验收作为工程验收的前置条件之一,严格把关验收,使科研成果服务于重大工程建设。

    3、拓展水利科技持续发展投资渠道。大幅增加公共科技供给,切实加大对基础性、战略性和公益性研究稳定支持力度,加快推进治水思路理念、方式方法、体制机制创新,以改革创新培育水利发展新动力,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利的新需求。要继续加大各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积极争取水利重大科研和推广项目,着力攻破水利关键核心技术,抢占事关长远和全局的水利科技战略制高点。创新思维,认真研究,充分利用各项优惠金融政策,大胆使用金融性资金,并创造条件鼓励社会资本投入,优化投资结构,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相结合的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水利科技投入格局,保障水利科技持续创新和不断进步。

    4、培育符合创新发展要求的水利人才队伍。优化水利科技人才评价考核机制,探索完善人才评价的标准、方法和手段,区分水利科技人才的层次和专业,建立以业绩为重点,由品德、能力、行为、专业、知识、年龄等诸多要素构成的人才评价体系。优化水利科技人才选拔机制,多关注科技人才的科研能力、创新思维、团队协作等综合素质,采取分批选拔、定期考核、动态管理、优胜劣汰的办法,建立合理的选人用人机制。优化科技人才激励机制,坚持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将科技人才的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绩效、实际贡献及成果转化产生的效益直接挂钩,鼓励一流人才做出一流贡献、获得一流报酬,鼓励技术入股、专利入股,充分体现科技人才的劳动价值。尊重科学研究的特殊规律,让领衔科技专家有职有权,有更大的技术路线决策权、更大的经费支配权、更大的资源调动权。各级设立科研奖励基金。对那些虽然达不到省级奖励标准,但其科研成果或已有成果的应用推广对区域经济建设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的科技人员,由各级地方政府给予奖励。

    5、加快科研成果宣传推广应用。认真落实《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积极培育和孵化具有市场潜力的水利科技成果,提升产品的系统集成水平,加速水利创新成果市场化、产业化进程。充分发挥水利部科技推广中心陕西推广工作站职能,加强科技推广示范基地建设,采取形式多样的科技成果交流、培训和推介活动,加大水利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应用力度。加大现代信息等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的研究推广和应用。建立地市水利科技推广队伍,做好获奖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积极推进泥浆泵筑坝技术等“大禹奖”获奖成果向生产建设转化,提升支撑水利改革发展的科技成果供给能力和水平。充分用好陕西水利学会、杨凌农高会、“科技之春”等平台,普及水利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宣传水利改革发展新成就、水利科研新成果,推介群众急需的水利新技术;鼓励“人人创新”,在陕西推动形成水利科技发展良好氛围。

 

 

课题组组长:杨三省

课题组成员:刘江波   张  波   赵理顺   石  冰   杜  刚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 陕西省人民政府研究室 主办: 陕西省人民政府研究室

网站标识码: 6100000011 陕ICP备16007530号 陕公安备案号: 61010202000195

altalt a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