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 简体 | 登录 | 注册
字号: 打印
分享:

《关于我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情况调研报告》

当前位置: 首页>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报告 > 2017年调查研究报告

《关于我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情况调研报告》

时间: 2017-02-15 17:30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的必然选择,是激发全社会创新潜能和创业活力的有效途径。大学生是“双创”中最活跃的群体,陕西拥有普通高校80多所,在校大学生100多万人,蕴藏着巨大的创新创业潜力。近期我们围绕大学生创新创业问题,深入杨凌示范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邮电大学、西安外事学院等进行调研,对800名大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形成了调研报告。

    一、我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如火如荼

    近年来,我省系统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深入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引领计划,不断健全支持创新创业的政策体系,大学生“双创”工作取得良好成效。截至目前,全省已有30多所高校建立了众创空间,20多所高校设立了大学生创业孵化基金,50多所高校开展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2010-2015年,引领4.98万名大学生实现了自主创业,带动就业超过10万人。

    (一)取得成效

    一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深入人心,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明显增强。随着全社会创新创业的氛围日益浓厚,“双创”日渐成为广大青年学生的一种时代追求,大学生创新创业热情越来越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邮电大学等一些高校虽然都建成面积不小的孵化中心,但仍满足不了需求,一些创业团队在排队等候入驻。问卷调查显示,全省60%的大学生有创新创业意愿,超过80%的大学生认为,创新创业有利于学业提升或自身成长。

    二是面向青年学生的新型孵化平台发展迅速,大学生逐步成长为创新创业的生力军。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创业孵化园、西安邮电大学code咖啡、西安外事学院创业苗圃等为代表的高校众创空间,在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学生不仅富有梦想和激情,而且具备开放思维和首创精神,经过积极引导和扶持,已成为我省创业大军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三是大学生创新创业与专业融合趋势十分明显,“互联网+”越来越成为创业的风口。大学生创新创业明显呈现“结合专业背景、突出科技创新、满足市场需求”的特点。比如,西安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高强、陈名佳等人成立的“西安碧海蓝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凭借自主研发的水质、大气远程在线监测仪器及现代通信核心技术,与陕西兰环集团在多个领域达成合作意向,并承担省社会发展科技攻关计划等科研项目,累计获得科研及产业化资金50余万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福鑫、高阳等人创办的“福阳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以智慧wifi和iBeacon技术为主,提供移动定位智能感知服务,拥有多项专利技术,产品已在甘肃省电信智慧旅游和我省军区军人服务社区智慧商圈等领域应用。

    (二)主要做法

    积极构建以创新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创新创业训练为抓手、以校内众创空间为平台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模式,推动高校打造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示范区。

    一是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推进计划。印发实施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推进计划,推动普通高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创新素质教育改革任务,搞好创新创业教育的顶层设计。比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就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重创新、高素质、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思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人才分类培养。通过修改学籍管理制度、实施弹性学制、设立创新实验学院、开设尔雅通识课、慕课等途径,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二是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平台。高校结合自身专业优势和实际需要,整合各类资源,利用实践教学平台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比如,西安邮电大学依托近50个教学实验室、信息通信技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17个国家或省部级重点教学科研平台、中兴通讯ICT创新实训基地等近百个校内外实习基地、校企联合实验室,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全面开放,提供方便。建立校园众创空间,为有创新创业意向的学生提供办公、网络、社交和资源共享空间,建立创业导师、技术导师队伍,为大学生开设工商、法律、金融、税务专题讲座或咨询服务,帮助大学生创业团队健康成长。三是举办多种形式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广泛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初步建立起“分级办赛、分类支持、全员参与、培育精品”的大学生竞赛体系,以赛促教,增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比如,举办“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等,吸引了数以万计的大学生参赛,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还举办各种创业沙龙、创业培训活动,特别是开办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营,获得各方面一致好评。四是形成大学生创新创业资金支持体系。部分高校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金帮助解决创业初期资金问题。比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每年列支200万元支持大学生创业,并设立了100万元的种子孵化基金,对优秀项目给予0.5-5万元的经费支持;每年对校级和国家级大学生创业训练项目分别给予0.1万元和2万元的资金支持,帮助学生把创新“火花”转化为创业“种子”。西安外事学院设立了800万元的“鱼化龙”大学生创业基金,采取无息贷款或股权投资的方式帮助学生创办企业。将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纳入小额担保贷款范围。省上设立了大学生创业基金,以委托贷款的方式提供无息贷款。还引入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等多元化创业资金,形成“种子资金+孵化资金+创业资金”的支持体系。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仍不够强。从调研情况看,除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部分高校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注重创新创业实训外,多数高校尚未把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停留在口头上,邀请成功人士、企业家到学校现场指导创新创业不够,缺乏实训锻炼,多数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需要培训提升。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结合不够紧密。把高校现有科技成果最大限度转化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好“种子”,是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成功率、科技成果转化率,实现双赢的有效途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33%的被调查学生都希望得到专家或前辈们的指导并转化他们的科研成果。受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处置规定所限,大学生创新创业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结合的并不紧密。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的职务发明在其成果转化中仅能获得30%收益,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个人收益率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三)高校众创空间数量不足且服务功能不完善。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资助高校实现众创空间全覆盖,而我省首批公布认定的“陕西众创空间孵化基地”中只有西安交大、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外事学院、西安邮电大学等8家高校榜上有名,从公布认定进度看,年内实现全覆盖难度很大。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种子孵化基金的仅有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少数高校。目前政府和社会投资建设的孵化器与高校众创空间平台的对接联系不够紧密。校内实验室、工场、众创空间等资源及平台有利于催生大学生创新创业“种子”,而政府和社会投资的孵化器一般远离高校难以发挥作用。如西咸新区沣东新城“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聚集区”,距离西安高校都在20公里-40公里,西安邮电大学、西安外事学院等高校师生普遍反映,距离较远,交通不便,不利于学生搞实训孵化。一些孵化器服务功能单一,只注重办公场地及物理空间等硬件服务,在组织协调、提供包括代办工商税务注册登记、纳税申报、知识产权申请等软服务方面做得不够,有的大学生因办理相关手续繁琐,影响了他们的积极性。

    (四)创新创业赛事名目繁多,总体效能发挥欠佳。大学生和一些部门普遍反映,近年来各级各类创新创业比赛大赛频繁举办,大学生应接不暇。多数大赛比赛只注重评审和宣传效应,在展示项目,吸引创业基金、风投等投资基金深度参与方面缺乏对接服务和持续支持,导致诸多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好“种子”和“苗子”获奖后束之高阁,未得到投资基金的亲睐、扶持。80%的被调查学生希望通过大赛搭建投资平台。

    (五)创新创业环境有待优化。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部门化、碎片化。政府部门、高校、社会协同培养人才的机制尚不健全,难以发挥整体效应。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等容错机制和氛围还未真正形成。许多大学生因怕创新创业失败得不到宽容理解而不敢创业、不愿创业,甚至窒息了创新精神。多头管理、程序复杂,大大降低了政策的扶持效果,需要尽快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

    三、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对策建议

    (一)全面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催生“种子”放飞梦想。当代大学生思维敏捷、知识丰富,不仅富有激情和梦想,而且有奇思妙想的创意和创新精神,又具有“出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我省作为科教大省,在校大学生超过百万人,每年毕业大学生30多万人,今年达到36万人,这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蕴藏着巨大的创新创业潜力。全面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建立素质教育+实训实验+众创空间的人才培养教育新模式,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每一位大学生的必修课,通过实施课程设置、学分学籍管理、弹性修业年限、注重导师配备等办法,使创新创业教育进教材进课堂,入脑入心。高校实验室、实验工厂全天候向学生开放,开办创新创业学院,强化实战训练,重点培育创新创业意识,催生创新、创造、发明的强烈愿望和梦想,在大学生内心深处埋下创新创业的“种子”,树立远大理想和梦想,并教会他们放飞梦想。

    (二)建立多元化校内众创空间和创新创业种子孵化基金。实践证明,建立功能齐全的校内众创空间,让大学生结合所学专业优势,充分利用学校实验室、实验工厂进行反复实践实训,才能将其创意、火花催生为“种子”,这是创新创业的关键阶段和第一步。建议加大资助力度,使高等院校众创空间年内实现全覆盖,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舞台和必要条件。全面落实省政府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的实施意见,特别是“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可由重要贡献人员、所属单位约定分配,未约定的,转化收益的至少80%划归成果完成人及其团队所有”的新规定。进一步完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处置机制。更好调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促使大学生创新创业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紧密结合起来。使更多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建议各级政府建立面向在校大学生在内的孵化基地,并鼓励引导社会资金建立孵化器,加快建设集创新创业联盟、创业苗圃、创客中心、种子基金、创业课堂、创业导师、商务秘书服务等于一体的、市场化运作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各类孵化器集聚技术、信息、资金、人才等创新要素的功能,形成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全链条孵化培育体系,促使大学生创新创业“种子”经多方培育筛选——发芽成苗——成长为参天大树。

    (三)引导各种众创空间和基金合理分工助推大学生创新创业。高校要找准定位,重在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开放实验室和实验工厂,免费提供众创空间等平台,利用天使基金、种子孵化基金使大学生的创意、点子、思想火花孕育成为成熟的“种子”。建议在设立5000万元的陕西省大学生创业基金基础上,增设大学生创新创业种子孵化基金,助力高校优良的“种子”发芽成长为“幼苗”。社会孵化器的核心在于及时引入注入风投等各类投资基金,促使“幼苗”迅速孵化成长壮大。要充分发挥市场和民间投资力量,引导各种投资基金或实力雄厚的企业支持孵化“金种子”,孵化培育新产品、新企业或新业态。建议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尽快设立政府主导、民间资本参与的省级创新创业扶持基金,吸引有实力的企业、金融机构和民间资本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拓宽融资渠道。同时,统筹安排使用好国家新兴产业创投基金、陕西大学生创业基金、天使基金、社会风险投资基金,发挥资金的最大效应。

    (四)营造宽松环境,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取得新成效。一是建议各级政府设立领导小组,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组织协调、统筹管理,研究制定面向大学生的特殊政策,予以重点倾斜支持。二是整合各部门的扶持政策,加大宣传解释力度,提高大学生的知晓率,提升政策的精准性和实效性,有效发挥政策的综合效应。三是整合大学生创新创业各类赛事。政府部门组织的大赛应将各种投资基金的深度参与作为前置条件,通过赛事平台,采取提高奖励额度、以奖代补等办法,使风投等各类基金通过遴选注入资金,支持技术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的创新创业“金种子”或重大项目,精准对接,重点扶持。四是努力在全社会营造一个宽容失败的容错机制。对创新创业暂时遭受挫折的大学生,应及时进行心理疏导,总结教训,排解压力,同时升级知识储备,专注完成自己的目标,使更多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潜力真正释放出来。

 

 

课题组组长:杨三省

课题组副组长:寇全安  

课题组成员:曹可清   张玉民   杨   霖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 陕西省人民政府研究室 主办: 陕西省人民政府研究室

网站标识码: 6100000011 陕ICP备16007530号 陕公安备案号: 61010202000195

altalt a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