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 简体 | 登录 | 注册
字号: 打印
分享:

《加快我省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调研报告》

当前位置: 首页>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报告 > 2017年调查研究报告

《加快我省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调研报告》

时间: 2017-03-29 18:09

    摘要:我省旅游产业近年来取得了快速发展,也呈现出新的特点,亟需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满足人们新的旅游需求。报告分为我省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特点、我省旅游业发展存在问题、加快我省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建议等三个方面,对我省加快旅游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旅游产品的供给质量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旅游产业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旅游强省  休闲观光游  假日游  主题游

    近年来,我省旅游产业取得了显著成就,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变化和新特点,对旅游产品、服务有了新需求,针对这些新变化,加快我省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对全省“十三五”时期建设旅游强省、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起到重大作用。

    一、我省旅游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一)我省旅游业发展现状

    旅游资源丰富、管理逐步规范。全省5A级旅游景区总数达到7家,在全国各省区中位居前列。高A级旅游景区总数达到83家,景区数量和质量均有较大提升。“陕北红色旅游、关中黄土文化、陕南绿色生态”的旅游大格局初步形成。目前共有五星级饭店16家,星级饭店377家,旅行社775家,其中全国百强旅行社2家。

    国际游客稳步增长、国内游客保持两位数快速增长。2015年全省接待入境过夜旅游者293.03万人次,同比增长10.04%。其中,外国人194.15万人次,同比增长4.47%,占入境旅游总人数的66%,外国人市场仍然是我省入境旅游市场的主体。韩、美、英新的三大客源国成为外国人市场新引擎,接待总人数达到77.6523万人次,占外国人总量的26.5%。其中,接待韩国游客34.8803万人次,同比增长11.13%,已连续两年成为我省第一大客源国。香港同胞35.89万人次,同比增长22.49%,澳门同胞22.19万人次,同比增长29.31%,台湾同胞40.8万人次,同比增长19.99%,港澳台游客数量的快速增长,推动了全省入境旅游市场的稳步增长。2015年,全省接待国内旅游者38274.1万人次,比2014年增长16.15%。省内游客占全省接待总数的69.75%,比重比上年提高22.29个百分点。省外游客客源比重位列前5位的省份依次是:河南(占12.89%)、山西(占9.58%)、甘肃(占8.63%)、四川(占7.10%)、河北(占5.39 %)。

    旅游投资快速增加、收入逆势上扬。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态势下,旅游业逆势增长,成为我省经济的新亮点。“十二五”期间,全省旅游业累计完成投资2651.5亿元,比“十一五”增长395%。2015年全省接待境内外游客3.86亿人次,旅游业总收入3005.8亿元,比2010年分别增加2.4亿人次,2022亿元,接待境内外游客和旅游业总收入年均增长均在20%以上,游客人均花费753.6元,比2010年增长16%。

    (二)我省国内旅游呈现的新特点

    1、休闲观光游成为旅游新趋势

    2013年—2015年,休闲度假、观光游览的来陕游客所占比重分别为:55.69%,56.80%和69.94%。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休闲度假游客的人均天花费596.27元/人天,在陕停留时间为2.35天,表明我省旅游逐步由观光为主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发展转变。

    2、家庭游、结伴游等大众化旅游成为新方式

    家庭或者亲朋结伴占比最多,达44.70%,其次是个人旅行占27.97%,单位组织占5.49%,旅行社组织占5.88%。出游方式中,自驾游显著增加,袁家村、马嵬驿、沙河、青木川等乡村游景点自驾游客数量占到了95%以上。

    3、乡村游、森林游、滑雪游等主题游成为新热点

    乡村旅游成为旅游产业的重要支撑点和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全省现有国家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6个、示范点17个,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27个、模范户30家、金牌农家乐300家、示范村120个,涌现出中国乡村旅游致富带头人300名,旅游特色名镇79个。2015年新增农家乐1080户,同比增长25.7%。乡村旅游从业人数达24万人,乡村旅游接待1.4亿人次,旅游收入158.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3.5%、25.7%。袁家村、马嵬驿、周至沙·沙河、青木川、东汤峪等景点的模式成为全行业典型。袁家村被评为首批“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和“全国十大美丽乡村”。

    森林游、生态游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我省秦巴山区森林旅游资源丰富,全省有森林公园87处,其中国家级35处,省级52处,规划总面积34万公顷。2015年,全省接待游客2044.7万人次,实现森林旅游收入8.15亿元。

    温泉养生、滑雪游等极大的补充了我省冬季旅游。西安的温泉养生游,宝鸡、渭南、铜川滑雪游都已经初具规模,汉中留坝国际滑雪场元旦期间推出了一系列优惠活动,3天接待游客3765人次,实现门票收入32万元,极大的带动了当地冬季旅游。

    4、假日游成为拉动旅游消费的新引擎

    2015年,黄金周和小长假等公共假期接待国内游客10687.05万人次,占全年接待量的27.71%,旅游收入422.37亿元,占全年旅游总收入的14.05%。假日旅游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已成为全省旅游新的增长点。宝鸡、咸阳、渭南三市旅游收入增速均超过30%,节日旅游经济成为拉动消费的新引擎。

    二、我省旅游业发展存在问题

    一是旅游产品结构不适应旅游市场发展需求。我省很多旅游资源在全国是数一数二的,但长期来仅停留在参观、展览状态,没有把深层次的文化、历史融入产品里。近年来新开发的山水游、乡村游等,大多没有形成品牌效应和龙头产品的带动,影响力不大,致使景区冷热不均现象严重,有的景区人满为患,有的门可罗雀。从三大区域来看,关中地区旅游人流量大,但产品种类不丰富,体验性,参与性不足,缺少高质量的主题公园,滑雪溜冰等季节性产品少。陕南地区景点雷同,同质化发展,没有形成品牌效应,没有与周边鄂豫川渝形成热线,大都以西安为客源地。陕北地区红色旅游已经有了相当的品牌效应,但产品缺乏体验性参与,影响整体效益提升。

    二是旅游产品宣传促销针对性不强。目前旅行社开发组织的销售亲子游、研学游、摄影游等,还是浅层次开发,品质亟需深层次的开发提升,营销策略上缺少针对性。省上的对外宣传过于笼统和抽象,各地的宣传没有突出地方特色,在全国的宣传呈现出一盘散沙的局面,没有达到宣传的预期效果。

    三是旅游发展环境尚需进一步改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滞后,一些景区景点交通标识不齐全、宾馆服务不够精细化。政府的监督服务、接待投诉以及纠纷的处理服务不到位,智慧旅游建设还有很大差距。硬件建设上,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均衡,关中地区基本实现了景区的直达,但是部分交通基础设施薄弱,尤其在旅游旺季,堵塞现象严重。陕南三市景区景点较多,路况不佳,途径翻转颠簸游客难有心情休闲。陕北地区沿黄河地区旅游资源丰富,极具发展潜力,但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严重制约了旅游产业发展。

    四是旅游商品发展不足影响旅游整体效益提升。旅游商品种类单一,主要是公益性和纪念性商品,生活性商品较少,且低档次,同质化。旅游商品收入占旅游总收入仅15%,远低于旅游发达国家和地区60%-70%的水平,也低于我国30%的平均水平,导致了我省旅游效益大多靠“门票经济,没有综合经济”。

    三、加快我省旅游业供给侧改革的政策建议

    (一)发展思路

    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着力推进旅游供给侧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线,主动适应旅游休闲消费升级潮流,因地制宜、统筹谋划,坚持搞活存量与做优增量并举,提升已有产品与开发新业态并重,打造集观光、休闲、度假一体化的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满足多样化、多层次的旅游消费需求。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服务质量,努力营造国内一流的旅游休闲环境,发展地方特色旅游商品,补好我省旅游发展的不足,更好地为各类游客提供方便实惠的优质旅游服务,实现以供给侧的优化释放旅游需求,以为游客节约不必要的时间浪费和成本开支,让游客愿意花更多的时间花更多的钱游玩更多的景点。

    (二)政策建议

    1、构建板块互动、地域文化特色鲜明的陕西旅游大格局

    一是以建成国际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努力提升关中历史文化国际精品旅游线路。依托秦始皇博物院、华清池、西安城墙、法门寺等世界知名景区,融入现代休闲元素,增强体验、教学、娱乐、休闲等服务项目,从吃住游等方面为过境旅客专门规划设计一套72小时免签的周转服务,打造我省国际旅游精品线路;依托华山、太白山等国内知名景区,打造山水游精品景区;统一规划滑雪项目,实现规模化、规范化,促进淡季旅游产业的发展;发挥西安特大城市的优势,在西安附近打造融展示、科普、娱乐、休闲、表演及参与为一体的高水平的综合性主题游乐园。

    二是以打造省内及鄂豫川渝区域性旅游热线为目标,下大力气整合陕南旅游资源。依托陕南的黎坪、青木川、南宫山、中坝大峡谷、金丝峡、牛背梁等知名景区和高等级公路、铁路,打造2-3条西安—(汉中、安康、商洛)—(四川、重庆、湖北、河南)秦巴山旅游热线。支持秦巴山旅游热线上的旅游景区提档升级,深入挖掘先秦两汉三国历史文化、秦岭巴山生态文化、红色文化、道教文化的内涵,提升景点价值和吸引力,加快重点旅游景区对内对外的交通连接,构建安全、快捷、舒适的精品旅游线路,使陕南旅游景点以西安为主要客源地向大区域客源地转变。

    三是推动陕北红色旅游提质增效,打造沿黄精品旅游热线。依托延安红色文化旅游品牌,加快延安圣地河谷项目建设,提升景点的内涵和精神价值,延伸旅游产业链,使陕北红色观光游向观光休闲游转变,由规模扩张向规模效益扩张转变,实现旅游产品的转型升级。加大力度开发沿黄河沿岸旅游资源。沿黄河北干流有壶口瀑布、黄河第一湾乾坤湾、国内最完整的的镇级城墙高家堡、匈奴族留下的唯一都城遗址统万城、成吉思汗陵等,都是价值性、观赏性都很高的旅游景点。要积极申报黄河国家公园,加快乾坤湾、高家堡、统万城等景点的开发建设,打造国内沿黄旅游第一品牌,使陕北旅游将由红色游单极支撑变成红色游与沿黄游双极支撑。

    2、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游

    积极开发适合老年人、妇女、儿童、残疾人等不同人群的休闲购物、特色茶艺、休闲农业美食、研学、户外、养生、宗教游等休闲旅游产品,满足广大群众个性化需要,形成多样化的供给结构。深入开展节庆游,每个地市根据各地的风土人情及地域特点,深度挖掘传统民俗,结合节庆假日每年举办一次旅游节,充分展示并让游客体验当地的节日习俗,错时错地不断掀起全省旅游小高潮。

    3、推动乡村旅游特色发展

    以高水平规划引领乡村旅游发展。依托自然山水、植被生态,历史人文、民风民俗等资源禀赋,制定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策划提升旅游价值,使其换发新的色彩、新的活力,实现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特色发展。推广商洛的美丽乡村建设以及安康的旅游村镇建设经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序推进,以示范引领我省乡村旅游大发展。加大乡村旅游服务设施建设,结合乡村旅游扶贫、休闲农业、美丽乡村及文化旅游名镇等建设项目,重点建设村镇的道路、标识系统、停车场、旅游厕所、民房、饮水、垃圾污水处理、游客中心、信息网络等,提升乡村旅游服务能力。以乡村旅游促进乡村经济发展。推动乡村旅游商业街建设,促进特色农业、餐饮业、商业发展,为更多的农业人口转移在“家门口”就业提供岗位。

    4、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在景区道路建设方面,强化高铁、地铁、高速公路、机场、港口间的对接与交汇,为游客提供“无缝链接”服务。加强景区与对外主干道链接,4A级景区都要通2级以上公路;加快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和标志牌的建设;在火车站、客运站、机场等主要客流量大的站点,增加旅游线路的专线车,鼓励客运站增加一日游专线。

    二是建设高品质上规模有特色的饮食街。在城市和重点景区建设一批特色饮食街。深度挖掘各县市的老字号产品和传统手艺,依据饮食街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人文环境等特点,并分类集中到不同的美食文化街,错位发展,传承陕西文化。

    三是顺应自驾游发展趋势,规划建设一批汽车旅馆、自驾车、房车营地,为自驾车游客提供餐饮、住宿、娱乐、安全等多方面配套服务。特别是,现在结合沿黄公路、沿黄城镇化,建设沿黄自驾游基地。

    5、优化旅游发展环境

    一是加快智慧旅游建设。将智慧旅游建设纳入各市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及时发布交通、气象、安全、游客人数等相关旅游信息,为游客提供智慧化的旅游服务,为管理部门提供智能化的管理手段,为旅游企业提供更高效的营销平台和广阔的客源市场,使我省旅游进入“互联网+服务、营销、管理”新时代。在景区能为游客提供免费上网,并且用音频、视频让游客随时随地了解景点信息及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让文化融入景点,增强景点的知识性、趣味性。

    二是建立健全旅游投诉统一受理机制。旅游部门将对社会监督员反映的问题和提出的意见建议充分研究、妥善处理、及时反馈,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回应,不断完善旅游服务质量的社会监督长效机制。

    三是建立权责明确、执法有力、行为规范、保障有效的综合监管机制和旅游综合监管主体责任清单,首先在5A、4A景区探索建立“旅游警察”、“旅游工商分局”、“旅游巡回法庭”等,依法严肃查处串通涨价、哄抬价格和价格欺诈的行为。

    6、以旅游促商品开发促产品销售

    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创新设计构思,对现有的文化符号进行创新,将文化性与实用性、纪念性、时尚型相结合,成为加工精美,物美价廉,日常可用的旅游商品。同时,加大促销力度,使陕西特产品、历史文化书籍、民间手工艺品等商品适合不同游客的需要,带动我省零售业发展。

    7、全面落实休假制度

    严格执行《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落实职工带薪休假制度的意见》,按照灵活性、自主性确保休假制度的落实,在不违反《劳动法》的前提下,探索试行每周2.5天休假或隔周休3天。

    8、新常态下加大旅游业支持力度

    旅游产业综合性强、关联度大、产业链长,在经济进入新常态下,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环境下,依然保持高速增长,表明旅游业是能够实现有效投资的朝阳产业,因此要加大旅游业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好旅游业的引擎带动功能。在我省财政收入增长放缓的情况下,对旅游业的支持不能减少,要增加省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和省旅游宣传促销经费,加强省市旅游宣传合力,每年宣传推销一条跨区域旅游热线。将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和项目纳入省级服务业、中小企业、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节能减排等专项资金支持范围。为旅游项目用地审批建立绿色通道,确保旅游项目及时落地。增开丝绸之路“长安号”等旅游专列,完善火车站、高速列车、旅游专列的旅游服务功能。落实国家对旅游团队火车票价的优惠政策,鼓励按规定开展国内旅游包机业务,对组团来陕旅游包机的旅行社给予优惠奖励政策。增加省市旅游集团、旅行社小型旅游车的数量指标,适应旅游市场发展的新变化。

课题组组长:  杨三省

课题组副组长:  张建中

课题组成员:  周维强  马丽萍  王雪萍  邵 华

执  笔  人:  马丽萍  王雪萍  邵 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 陕西省人民政府研究室 主办: 陕西省人民政府研究室

网站标识码: 6100000011 陕ICP备16007530号 陕公安备案号: 61010202000195

altalt a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