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 简体 | 登录 | 注册
字号: 打印
分享:

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发展对我省经济可能带来的 风险机遇研判

当前位置: 首页>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报告 > 2020年调查研究报告

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发展对我省经济可能带来的 风险机遇研判

时间: 2020-03-02 17:00



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发展对我省经济可能带来的

风险机遇研判


省政府研究室   

西北工业大学西部产业经济研究所

西安邮电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鉴于全国疫情尚在持续,全球疫情传播加快,可能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进一步影响,为此我们对疫情不断发展蕴含的风险机遇进行了初步分析,并适当借鉴了国内一些研究成果,现将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一、关于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发展影响我国我省经济发展的最新判断

(一)国内疫情高峰已过正迈向拐点,全球传播高峰未至正在扩张。从国内看,经过全国上下齐心努力,疫情高峰期已过,新增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均呈递减态势,湖北以外新增已从四位数降至个位数,各省防控开始由硬约束逐步转向软约束,纷纷启动复工。但需警惕的是,国内疫情尚未完全到达拐点,湖北以外地区每天仍有三位数的新增疑似病例,新增确诊病例尚未归零,湖北每天仍有三位数的新增确诊病例,整体防控压力依然很大。从全球看,疫情传播步伐加快,逐步呈现蔓延态势。参照非典经验,非典国内传播近3个多月才出现第一例国外确诊案例,而此次疫情截止到225日,不到两个月时间,国外全球确诊人数已达2505人,死亡38人,治愈266人,疫情遍布五大洲33个国家,日本和韩国疫情发展迅速,韩国累计977例,已提升至最高级别警戒。

国外疫情暴发可能给我们防控带来回流风险,进一步延伸了防控的时间长度和空间范围,增加了防控难度,国家防控将向外防输入、内防扩散转变,下一步的重点将是防范输入型疫情复发,我省也应做好相应准备。

(二)疫情全球化使我国我省经济增长面临更加复杂局面。全球疫情使得脆弱的世界经济更加困难,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已将全球经济增速预测下调0.1个百分点,降至3.2%。世界经济放缓必将影响我国经济增长,不同于非典时期,中国已深深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从外贸依存度来看,非典爆发前一年2002年是42.7%2019年是33.7%,呈下降趋势,但绝对值由2002年的5.14万亿元增至2019年的31.54万亿元,若全球疫情得不到有效控制,各国间的贸易往来和生产流通会不断萎缩,国内专家预期2020年我国经济5.3%—5.9%的增速也将难以保证。

全球疫情发展将使我省稳增长更加困难。我省经济外贸依存度从2002年的9.01%,上升到2018年的14.38%,绝对值从184.16亿元人民币上升到3513.8亿元人民币,外贸地位日益重要。在国家放弃单纯投资拉动增长模式前提下,在疫情导致内需不畅短时间难以恢复的背景下,出口如果下滑,将对我省经济产生严重负面影响。同时全球疫情如果影响东部企业产品外销,部分产能可能向内释放,会对我省内销产品产生替代和挤出效应。按照专家预测国家增速同比例推算,我省全年增速应在5.65%—6.28%,若全球疫情不断发展,这一增速可能还会下降,必须及早制定应对疫情全球化复杂情势稳增长预案,同时紧盯全球原油、汇市、股市波动,储备可能需要的政策工具。

二、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发展可能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主要风险

(一)疫情全球化可能带来全球经济收缩风险。当前我省正积极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与多个国家保持贸易联系,人员、物流往来密切。随着疫情全球化,各国纷纷采取管制措施,多个国家对我国、韩国、日本采取了入境或加强入境管理措施,意大利对部分市镇进行封城管理。全球尚无疫苗研发成功,即使研发成功,经临床到生产销售要几年时间,美国称批量生产最快也需8—12个月,这期间不排除更多国家采取限制入境、封城的举措,此起彼伏的疫情可能导致阶段性全球生产和需求萎缩,也将影响我省外贸和经济增长。对经济敏感的全球股、油、汇三大市场,已经跌成一片,后续还会随疫情剧烈波动。欧美股市全线下挫,美股道琼斯指数3天暴跌2000多点。美、布两油跳空低开下挫,跌幅一度扩大至5%。美指在100大关前开始收跌,人民币、日元均对美元贬值,欧元对美元跌至2017年以来新低。

建议制定疫情全球性爆发的危机管理预案,一是商务厅和工信厅、外事办、卫计委、金融监管局、海关等相关部门应持续密切关注国际疫情发展和经济贸易数据变化,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我省五大贸易伙伴(中国台湾、韩国、中国香港、美国、欧盟)疫情发展、关联产业开工、市场销售流通情况,梳理全省主要外贸产品产业链和生产流通路径,综合运用贷款、保险、补贴等政策工具,应对全球局部疫情可能带来的节点性问题,确保我省全球产业链、贸易链和流通链稳定。二是加强海外企业、产业园区、生产基地的疫情防控指导,提醒企业和银行做好套期保值等相关预案,将可预见的损失降到最低。三是鼓励协会、商会和产业技术联盟等社会团体协调上下游供应链,整合生产能力,尽可能降低因停产和延期复工造成的订单损失和客户流失。

(二)疫情持续可能带来阶段性金融风险。疫情首先引发企业负债风险,进而可能导致系统性金融风险。疫情期间流动性不足叠加负债风险,将对没有任何营收的企业构成致命打击。国内两家巨型上市集团公司方正系和海航系同时遭遇债务危机,方正集团总负债3029.51亿元,负债比例达82.84%,流动负债占总负债62.96%,绝对值达到1907.30亿元;海航控股总体负债率不高只有65%,但债务结构不佳,截至2019年三季度末,债务中流动负债占比高达92%,总金额达1179亿元,表明海航有92%的债务要在年内还清,疫情下的减收成为压垮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像这种大集团的巨额债务风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有触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危险,方正集团四大债主(上海银行、民生银行、中信证券、中信建投)都将面临坏账带来的运营危机,虽然海南省国资委有可能介入海航集团重整,但会对海南省金融生态造成巨大冲击。

建议金融监管局对全省规上企业和创新型中小企业全面进行债务风险排查,并协调在陕金融机构制定相应防范预案,同时启动所有陕西国有金融机构和重大融资项目运营风险排查,对疫情持续可能导致的呆坏账尽早防范,防止出现金融黑天鹅事件。

(三)疫情持续可能带来通货膨胀风险。从国内来看,短期通胀已经发生,相关调查表明,疫情期间蔬菜水果、防护用品涨价行为占比最高(近八成),其次为肉蛋奶、米面油和医药健康类产品(四成左右),方便食品和休闲食品涨价的比例也占一定数量(两成左右)。超四成公众在购物时遇到商品涨幅在30%以内,超三成遇到涨幅在30%—50%,超两成公众在购物时遭遇涨幅在50%—100%。从国外来看,随着疫情发展,各国必将发生短期通胀,德国内政部联邦民事保护及灾害救助署已公布贮备物资清单建议每个成年人都应贮备10天使用的食物,至少储备20升饮用水,3.5公斤米面,6.5公斤罐头装蔬菜干果,2.6公斤奶制品,易储存的鱼类肉类制品和全蛋粉,以及其他生活用品,各国老百姓会出现囤粮囤货现象加之疫情发展导致生产收缩,作为农产品进口大国,我们进口的谷物、棉花、食糖、食用油籽、植物油、蔬菜、水果、肉类、水产品等都可能涨价,面临短期输入性通胀风险。

(图片数据来自清研智库)

建议一是在疫情到达拐点以后,严格价格管控,防止短期通胀演变为长期通胀。鉴于疫情发生以来,持续性物价上涨对群众生活压力逐渐显现,市场监管部门可酌情对蔬菜水果、防护用品、肉蛋奶、米面油等四类产品启动价格调查,采取限定差价率或者利润率、规定限价、实行提价申报制度和调价备案制度等干预措施,拒不执行的可依法予以处罚。二是督促各市县尽快落实省上关于全面动员11类商贸企业及相关配送企业复工的精神,按照人口和小区布局,先期启动一批超市和批发市场,增加居民生活资料和日用品购买点。三是借力疫情价格管控在全省落实所有商品明码标价制度。四是趁全球疫情尚未完全扩散,及早动手从国外采购储备一批米面油肉等关系到群众日常生活的农产品,降低全球疫情可能导致的输入性通胀风险。

(四)疫情持续可能带来舆情风险。我们搜集了疫情发生以来,群众依次关注的舆论焦点:病毒性质(传染性和致死率)、湖北疑似确诊和死亡人数、吹哨人和信息披露机制、口罩等防护用品供应短缺、湖北省和武汉市政府是否失职、公共卫生体制改革、病毒来源、全国和当地新增确诊和疑似病例数、疫情对经济和企业影响、居家慢性病及肾透析等患者如何看病、如何复工等等,每个焦点都引发了大量的社会讨论。这些关注最终将凝聚为社会各界的改革共识,“改革战疫”呼声空前加大。

建议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的指示精神,卫计委、民政厅、建设厅、应急厅等相关部门开始着手公共卫生体制改革、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改革、应急物资保障体系改革、街办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城市数字化网格化管理改革、居民小区业主委员会改革等相关领域的体制改革研究,以新的改革务实举措回应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三、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发展可能给我省经济发展带来的重要机遇

(一)疫情持续可能带来全球恐慌性需求。此次疫情传播较为剧烈,发生疫情的国家需要大量的防护用品、药品、医疗设备,即使未发生疫情的国家,也会因为防范需要,大量囤积防护用品、疫苗、药品、医疗设备,可以预见,相关产品的全球化需求会剧增。以口罩为例,德国、意大利已经脱销,前期支援我国的日本就出现了排队竞购口罩的局面,并拟从我国大量进口。伴随需求紧张的是价格攀升,德国欧标FFP2的口罩私下已经卖到近10欧元/只,折合人民币76.4元。意大利Ebay网站,一瓶250毫升的洗手液已从平时的7.5欧元涨价至50欧元,折合人民币382元,一升装则涨到了799欧元,折合人民币6104我省应抓住这一重要国际市场窗口期,支持企业研制生产国际上急需的防护用品以及相关医疗设备、疫苗、药品等,输出机器人、无人电子结算、运输等相关设备,积极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疫情暴发区域市场,如最近疫情严重的日本、韩国、伊朗、意大利等国,扩大相关出口,为稳增长提供新动能。

(二)疫情持续可能促进产业替代和产业升级。随着疫情全球化发展,全球化的生产供给混乱在所难免,产业替代和产业升级会加速。国外疫情已经导致产业问题出现,如半导体产业,由于日本、韩国发生疫情,三星和SK海力士等相关企业均下达指令,隔离大部分的员工,此举将导致智能手机、汽车电子、服务器以及安防等领域半导体、芯片需求缺口加大再以汽车为例,疫情导致日产成为第一家受疫情影响而停产的日本本土车企,韩国本土现代、起亚汽车因为87%的配件来自中国而陷入停产,英国汽车制造商捷豹路虎为了维持生产,不得不将中国生产的零部件空运到英国进行生产。我省应抓住这一重要机遇,重塑我们在全球价值链和国内价值链中的地位,深入剖析全球产业链结构,在现代化工、汽车、航空航天与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和现代医药领域争取更多产业替代产业升级机会,一方面加快研发速度,争取实现一些产品的进口替代,另一方面一旦疫情走向拐点,抢先恢复产能,在全球供应链方面攻城略地。同时支持企业积极开展全球化兼并重组,收购技术型优质资产,拓展完善产业链,实现产业升级,增强国际竞争力。疫情持续发展还会导致更多的企业考虑发展智能制造,互联网+、人工智能、机器人、自动化控制、大数据平台将会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

(三)疫情持续可能带来新的发展资金供给。综合央行最近的操作表态以及2019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央行不会再搞“大水漫灌”,短期不会因为疫情出台类似“4万亿”的大规模强刺激政策,国内资金面以稳为主。我省稳增长必须把每一分发展资金用到刀刃上,以精细化服务精准化支持推进精明增长;同时更加注重多渠道融资,积极争取项目筹集资金确保发展不失速。值得关注的是,中外疫情存在时间差,目前我国疫情已过高峰,国外疫情刚刚开始,可以预见其他国家疫情高峰期,我国疫情已经得到全面控制,这个时间差将驱使国外避险资本抢先进入中国。特别是今年41日起,将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基金管理公司外资股比限制,12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取消证券公司外资股比限制,届时外资将大举进入中国资本市场,下半年到明年我们应善用这一利好,积极推动股权融资和上市融资,争取更多发展资金。

(四)疫情持续可能激发新一轮产业转移。疫情暴露了我国制造业布局问题,即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在东部,劳动力却大量来源于中西部,一年一度的大规模春运,本质上是劳动力和产业时空错配的结果。疫情下中西部劳动力无法到岗,导致东部企业无法复工或复工缓慢,以东部人力密集型的消费电子行业为例,截至目前不到往年复工的60%。疫情后国家可能会深入研究调整全国产业布局,进一步出台支持东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政策,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也会考虑向中西部转移,以更加接近劳动力源头。同时,随着疫情的全球化发展,我国战疫胜利所显现的强大管控力和资源配置力,定会吸引更多的外国投资者和企业到中国来发展,我们要抓住这一机遇,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吸引更多的东部企业和外国企业到我省创业发展。

(五)疫情持续可能推动更均衡化的城市化进程。从发达国家来看,城市化发展的本质是产业升级的过程。城市化人口先是由农村流向城镇,当城镇化达到55%左右以后,农村和其他城市人口流主要流向一线、二线城市,最后流入以超级城市为中心的都市圈。我国因为国土辽阔发展不平衡,既有北上广这样的国际超级城市圈,也有一线二线城市,而一二线城市和城市圈又主要集中在东部,中西部人口向东部城市不断转移。此次疫情无疑会对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产生深远影响,国家会更重视中西部的产业布局和城市建设,西部各省也会更加注重城市的产业布局,推进城市化与产业发展、人口迁移均衡融合发展。我们应积极争取国家对我省城市基础设施硬件和软件投入力度,特别是在数字化城市、城市物流配送、城市公共卫生体系等领域的投入,改造提升城市环境,千方百计吸引产业和人口聚集,高质量推进我省城市化和城市群建设。

(六)疫情持续可能促进房地产业高质量发展。群众因为疫情长期居家不能外出,狭小空间的束缚,使其对住房面积和功能产生新的诉求。据相关调查,排名第一的是对客厅、餐厅、卧室甚至是卫生间空间的不满。56%受访者认为换房才能改善现状,高达52%的受访者萌生置业计划。此外对于小区环境、小区配套、住房功能也不太满意。有鉴于此,疫情后改善型住房需求可能上升,楼间距大、绿化好、医疗、健身、餐饮、超市设施配套齐全的小区,90—120平方米的中户型和120平方米以上的大户型需求将会增加,还会带来原有房屋的内部功能装修需求。我们应支持房地产企业适当增加改善型住房供给,优化住房设计功能,最大限度满足广大人民群众高质量生活需要。

(图片数据来源于《赛拉维-助家战“疫”大调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 陕西省人民政府研究室 主办: 陕西省人民政府研究室

网站标识码: 6100000011 陕ICP备16007530号 陕公安备案号: 61010202000195

altalt a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