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 简体 | 登录 | 注册
字号: 打印
分享:

“五字诀”推进林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当前位置: 首页>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报告 > 2021年调查研究报告

“五字诀”推进林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时间: 2021-11-25 16:06

五字诀”推进林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来自山区县石泉的调研报告

张进蒙   侯欣妤 路高信

陕西石泉县云雾山国有林场周边,以前民贫村穷,缺乏生态保护意识,附近村民以上山砍树为生,整片林子基本剃光头了。1972年一场大洪水,道路被冲断了,农田被毁了,不少住在山脚下的村民差点丧命。伴随以管护森林资源为主责国有林场的应运而生,退耕还林、天保、重点防护林三大工程的实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长效机制的建立,截止2020年全县共完成植树造林98万余亩,林地面积189万亩,占国土总面积的82.9%,森林覆盖率由44.4%上升到75.8%,山林经济综合产值15.68亿元,约占县域国民生产总值的31%。生态空间由“浅绿色”向“深绿色”的转变,“石泉绿”向“石泉美”的跨越,为践行“两山”理论找到了答案,健步走出了一条林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围绕“退”字优生态

石泉县地处秦巴山区,国土面积1525平方公里,总人口18.2万,属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涵养地。县上始终把退耕还林作为增加生态植被、维护生态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聚焦难题、真抓实退,大幅度提升了森林植被覆盖率,优化调整了产业结构,推进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推进林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铺平了道路。

党政主导强推动。县上成立了以分管县级领导为组长、镇和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退耕还林领导小组,全权负责退耕还林的总体规划、方案制定和组织实施工作,制定出台了《退耕还林实施方案》《退耕还林总体规划》等配套文件,将造林绿化与兴林富民纳入县级部门和各镇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层层签订责任状和责任书,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群众参与、合力推进,圆满完成了退耕还林的目标任务。新一轮退耕还林与脱贫攻坚相结合,重点向生态脆弱区域、贫困村和重要水源地倾斜,9万多亩25度以上的坡耕地全部退耕还林,为如期实现贫困县摘帽、全面建成小康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因地制宜抓实施。坚持实施前学习培训、实施中跟踪指导、实施后检查验收原则,组织群众代表占一定比重的工作专班,调查摸底核实,现场勘查设计,切实做到“不漏村、不漏户、不漏地块”。实施结果按照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工作程序,全面检查验收,确保退一片、造一片、管一片、成一片。自退耕还林工程启动以来,全县累计实施退耕面积49.88万亩,其中退耕地还林24.31万亩,宜林荒山荒地造林21.97万亩,封山育林3.6万亩,涉及全县11个镇161个行政村(社区)1210个村民小组的3435012.86万人。新一轮退耕还林10.11万亩,其中退耕地还林9.91万亩,宜林荒山荒地造林0.2万亩,基本做到了应退全退、愿退尽退。

落实政策民心。为扎实把好事办好办实办到位,确保退耕还林的真实性和严肃性,以兑现促进退耕、助推发展,县上抽调技术人员深入实际,逐户逐地块检查,分项分指标核实,现场填写验收表册,实行“谁验收、谁签字、谁负责”的责任追究制度;政策兑现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和实事求是原则,“三榜”公示、三榜定案,有效规避了优亲厚友等违规违纪事件的发生。截止2020年底,全县累计兑付退耕还林资金4.93亿元,尤其是大多数退耕经济林成园投产,退耕群众人均增收1800元以上,基本生产生活得到有效保障,真正把退耕还林办成了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和“惠民工程”。提升质量保长效。退耕还林种苗采购县镇村三级把关,严格执行“一签两证”的招投标制度。工程建设坚持挖坑不合格不准填土、填土不合格不予调苗、苗木不合格不准栽植、造林不合格不予验收的“四不准”要求。造林后期管护大力推行“造管一体”机制,筑牢夯实“谁造林、谁管护”责任,防止人畜破坏和森林火灾危害,确保“退得下、栽得上、能成活、见实效”。全县退耕还林共发展经济林12.8万亩,其中桑园3.7万亩、茶园3.6万亩、核桃园2.7万亩、果园1.5万亩、其他经济林1.3万亩,造林成活率90%以上,实现了保护生态与兴林富民的双赢,退耕还林经济园日趋成为群众可持续增收的“摇钱树”和“聚宝盆”。

拓展“绿”字扩植被

石泉因“城南石隙多泉、径流不息”而得名,汉江穿境而过,有中小河流234条。为保护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规避洪涝灾害的侵袭,县上将森林城市建设作为提升县城品位、打造“三宜”石泉的重要抓手,问题导向、统筹谋划、同向发力,相继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县”等多项殊誉,为推进县域林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保证。

强化宣传浓氛围。县广播电视、政府网站等媒体开辟专版专题专栏,广泛宣传造林绿化的深远意义和工作举措,在广场、街道、宾馆、路口、车站、景区等醒目地点,制作宣传牌310余块,基本实现了公共场所、交通要道、人群聚集处全覆盖。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和森林生态科普教育活动,春季开展义务植树,秋季实施造林绿化,探索激励全社会植树绿化认建认养,大力倡导“建绿、增绿、爱绿、护绿”行动,全面提升人民生态文明理念,营造浓厚的植树造林氛围,成功创建首批省级森林城市,有效加快了以植树造林为主要内涵的生态文明建设步伐。

突出重点大绿化采取部门包抓、工程造林的方法,县城重点实施北辰森林公园、滨江公园、杨柳生态水保示范园提等升级、江南湿地公园、杨柳湿地公园、秦巴风情园,人大代表林、政协委员林、共青团员林,东西两线入城景观大道“六园三林两线”建设;镇村重点实施“两路三园四镇五村”建设,以提升绿化美化效果为抓手,结合生态旅游发展,狠抓重点区域绿化,全县森林覆盖率75.8%,城区绿化覆盖率51.64%,县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6平方米,城区街道树冠覆盖率26.65%,乔木种植比例61.18%,新建地面停车场的树冠覆盖率33.54%成功创建首批省级森林城市。

全域绿化广覆盖。组织各镇、各部门和广大群众广泛参与义务植树造林,在汉江沿线、县城周边、集镇村庄共实施绿化35000多亩,栽植各类苗木1000多万株。大力推进厂区植树、院落绿化,积极实施庭院和楼顶绿化,吸纳社会资本建设休闲观光茶园果园、林业园区等生态项目和林业产业基地。抓点示范池河镇、后柳镇、喜河镇省级森林镇村系列创建活动,推行领导“五包”造林责任制,土壤瘠薄、造林难度大、生态脆弱的造林绿化治理点交由县镇及部门领导负责包抓,采取异地拉土、肥土回填、大坑大苗、专业队施工、一次成林的工程措施,有效扩大了森林植被覆盖率。

常态长效抓保护严格按照“公告、申报、审定、公示、聘用”程序,在全县范围内选聘了176名国家生态护林员和201名森林管护员。严格执行森林防火“六长”和“四包”责任制,落实32名县级领导、89名镇领导、204名镇干部、462名村干部包抓全县11个镇161个村(社区)1019个村小组,把责任落实到人到山头地块。集中开展“五乱”整治,对破坏森林资源现象逐一排查梳理,建立线索管理台账、形成证据链条,2018年以来,累计办理各类涉林案件110起,其中刑事案件38起,打击处理人员121人。挂牌保护胸径8cm以上野生红豆杉118株。深入推进有害生物防治,林木采伐限额管理,提升了绿化美化效果,夯实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根基。

紧扣“收”字促多赢

石泉县唱好“山字经”、做足“林文章”,正确处理林业发展、生态保护与农民增收的辩证关系,以“两山”理念为引领,以创建山林经济示范县为抓手,以做优育强“六大产业”为核心,以“生态立县、产业强县”为目标,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禀赋,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为推进县域林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引擎。

优化机制强保障为扎实有效推进山林经济示范县创建工作,县上成立了山林经济发展领导小组,组建了工作专班,出台了《创建山林经济示范县实施方案》等系列政策措施,县级领导包镇、科级领导包村、一般干部包点,将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纳入县镇、部门年度目标责任考核,月检查、季通报、半年初评、年终综评,充分调动了全县各级干部发展山林经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县财政设立了1000万元的山林经济发展专项基金,每年投入奖扶资金300万元,整合各类项目资金2000余万元,在基础设施配套、农资、种苗、科技等方面给予资金补贴,构筑形成了齐心聚力发展山林经济的体制机制。

规模发展提效益县上依托自然资源禀赋,分区域版块布局,迎难而上、真抓实干,大力发展特色林果种植区、林下种养区、富硒茶饮区、蚕桑核心区四大产业,累计投入资金1.2亿元,年养蚕持续稳定在7万张左右,产值14.84亿元,约占全县林业总产值的66%;成功打造了熨斗、喜河、后柳茶产业3大茶叶种植基地和5大加工企业,促进了以旅带茶、以茶促旅的融合发展;累计建成核桃、李子、板栗、花椒等特色经济林15万亩,发展林下种植15.05万亩,林下养殖300万只(头、羽),农民人均纯收入31.2%来源于山林经济产业,有力促进了林业产业的特色化、适度规模化发展,逐步实现了从“造林绿化”向“兴林富民”的转变。

培引主体增后劲县上按照“新建一批、提升一批、滚动发展、持续推进”的思路,聚集优势资源,整合部门力量,倾力打造特色林业产业发展示范园。在先期成功培育熨斗先联茶叶、池河明星蚕桑等园区的基础上,新建成饶峰乐道核桃、池河秦牧果业2个山林经济示范园和绿丰林下牡丹、山里情富银林下魔芋等林下种植基地,2020年底全县累计创建各类各级林业示范园区40个;采取林地租赁、承包、流转、联办等方式,人财物倾斜扶持,兴办林农合作社9家,培育山林经济发展强村大户634盘活了山林资源,带富了百姓群众,形成了南茶北芋、特色鲜明、带贫益贫、农民可持续增收的产业发展格局。

创建品牌强引力。县上把技术支撑提升发展质量、品牌经营提高市场竞争力贯穿创建山林经济示范县始终,在全县范围内抽调近百名技术员,组建了11个技术服务小分队,把培训班办到田间地头,把林业技术送到千家万户,常态化开展技术培训服务万余人次,村村有专家、户户懂技术、人人有技能,从源头上改变了大林业、小产业、低效益的状况。高擎蚕桑产业品牌建设大旗,相继荣获“中国优质茧丝生产基地”“中国蚕桑之乡”等称号,桑蚕茧、黄花菜被认证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加快推进“三品一标”认证,整县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评,40个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大大增强了涉林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深化“改”字育动能

石泉县依据中央和省上安排部署,坚持“舆论先行、政策引路、保障有力、稳步推进”的工作思路,遵循林业发展、林农增收、农村搞活、农民致富的终极目标,精心组织,周密部署,规范操作,蹄疾步稳的在全县开展了还山于民、还利于民、还权于民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为推进县域林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生机和动力。

上下联动聚合力县上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列入农村体制改革重点,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分管县级领导为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下设宣传后勤、技术指导、矛盾纠纷协调3个小组,组建成立了分别由1名县级领导任队长的15支驻镇工作队,202支分别由1名科级领导任组长的驻村工作组,1164个村组林改工作组,县级主要领导统筹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县级部门分头抓,乡镇村组落实抓,全县9035名干部及群众代表直接参与,纵横联动、同心同德,凝聚形成了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强大合力,为可持续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提供了强而有力的组织保障。

量化目标实责任县上领导牵头组织专班,深入调研、分析论证,紧扣域情实际,研究出台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程序和流程》《严肃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纪律》《集体林权制度工作人员考核考评办法》等配套文件,细化了技术规程,明确了完成任务时限,规范了操作流程。各乡镇对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梳理上报,县林改办研究后集中统一答复。县政府与各乡镇政府、乡镇政府与各村委会签订目标责任书217份,刚性把林改工作纳入各级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县上拿出10万元,对林权改革前三名的乡镇奖励,对工作进展滞后、未完成任务的乡镇,在全县公开通报批评,责令限期整改,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有力有序有效地推进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

规范流程稳推进县上针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工作难度大的实际,紧紧围绕各阶段工作任务和要求,把县上召开一次安排部署会、县督查考核办开展一次督查、各乡镇进行一次“回头望”、县林改办组织一次专项检查指导的“四个一”贯穿林改各项工作始终,作为综合考核各乡镇林改工作的主要依据。把充分尊重群众意愿,认真落实“一事一议”制度和“两个三分之二”、“四签两不准”、“五公开”法贯穿各项工作始终,电话、信函等方式联系在外群众5668人,其中返乡参与林改2438人,委托他人3230人,为深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奠定了坚实群众基础。

对症施策顺民意县上按照林权纠纷“四不出”的基本要求,研究制定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暂行办法》,县林改办侧重做好情况复杂的林权纠纷化解,各乡镇分别成立矛盾纠纷化解工作组,本着遵循“尊重历史、立足现实、依法依规、及时调处”原则,成功化解改革中出现的各类矛盾纠纷935件,调处率达96.8%,为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扫平了障碍、破除了难题,全县共勘界确权林地面积164万亩,涉及38383户的11.59万宗林地,其中集体林地135万亩,家庭承包经营86.6万亩,公开拍卖74142.5万亩,集体经济组织保留4.76万亩,发放林权证35007本,建立了县、镇、村组、农户四级1866卷林改档案,做到了有案可依、有据可查。

配套改革求实效学习借鉴外地经验,结合县情实际,出台了林权配套改革方案,建立了包括林权登记管理、林权交易、资产评估、经营利用、矛盾调解在内的管理服务中心,制定了《林权抵押贷款管理办法》,累计林权评估1.98亿元,林地流转农民群众获得收益1852.6万元。坚持把发展山林经济作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终极目标,适时提出了桑枝实用菌和茶园、板栗园、生漆园“一菌三园”的林业发展思路,大力发展板栗、核桃、竹子、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培育龙头企业带动集群发展,仅养蚕和发展桑枝食用菌两项,全县农民人均就增收2000元,实现了林业发展、林农增收、农村经济搞活、社会和谐稳定的林权改革目标。

聚焦“融”字保长效

2007年以来,石泉紧密结合丰富林业资源和自然资源禀赋实际,以全域发展为方向,以品牌提升为引领,以三产融合为重点,以富民强县为目标,一任接着一任干,三产融合抓旅游,聚焦难题、五化联动、精准施策,全区域、全要素、全产业链式发展,实现了森林生态旅游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新跨越,为县域林业高质量发展拓展了新路径。

立体化规划优布局。依托县域林地广袤和文化资源丰厚优势,以规划为引领,保护与开发并重,相继出台了《林业发展规划》《森林旅游规划》《林业康养计划》《旅游绿化方案》等10余项建设性详规,制订了国家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和林业产业发展规划,确立了以发展生态旅游、富硒食品、蚕桑丝绸、苗木花卉、林下种养和特色林果产业为核心,分区发展富硒食品加工、蚕桑特色产业、林果种植、林下种养的“一心四区”战略布局,一镇一特一园区,一村一品一基地,东桑西果苗木带、南茶北芋川道菜、花卉相间融农旅,倾力打造“三季有花、四季有果”和“山水交融、绿树成荫”的大地风貌景观,有力促进了全域旅游的均衡发展。

规模化开发稳推进依托退耕植树造林49.88万亩的林地支撑,开发建成了10万亩优质茶园、3.5万亩中药材基地、云雾山4万亩天然林、凤凰山3万亩木本油料、明星万亩桑海、汉江万亩竹带、南区3万亩茶园等10余个绿色拳头产品,相继建成了金蚕小镇、云雾山鬼谷岭、汉江古城、后柳水乡、中坝大峡谷、熨斗燕翔洞“六大生态旅游景区”,涌现出饶峰生态驿站、中坝作坊小镇、明星沧海桑田、五爱荷塘月色、中池花海“六大生态特色旅游村”,开发建设了中国桑品种博览园、国际蚕桑基因库、秦巴药业基因库、秦巴山区动植物基因库,基本形成了山、水、洞、峡、滩、城、瀑等景区景点集群式发展的森林旅游新格局。集群化运营求突破因地制宜,重点突破,推动东南西北中全域串珠式发展。中心县城以建设国家森林城市、省级苗木花卉示范县为重点,给力打造汉江古城、秦巴风情园、航空小镇和石泉湾康养基地;东线以建设西北蚕桑基地、万亩桑海为重点,给力打造三产融合发展的鎏金铜蚕特色产业小镇;南线以建设国家湿地公国、地质公园为重点,给力打造后柳水乡、汉江百里画廊、中坝作坊小镇等洞峡瀑风景名胜区;西线以建设五味子、山茱萸等秦巴药业经济园区为重点,给力打造本草溪谷、长安河谷中医药康养休闲度假区、中药材加工和康养基地;北线以建设国家森林公园、珍稀野生动植物保护区为重点,给力打造云雾山鬼谷岭康养基地,推动形成了森林旅游差异化打造、集群化发展新态势。

产业化发展重实效围绕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商养学、闲情奇”十二要素,以50万亩经济林、57公里汉江湿地公园为基础,加大“森旅+”产品开发,催生一批森林旅游新业态新模式。相继成立了石泉美食协会和鎏金铜蚕文化、鬼谷子文化、汉水文化产业联盟,深度挖掘庖汤宴、蚕桑宴、全鱼宴菜品及汉江河虾、石泉腊肉、豆腐干等特色小吃30余种,包装提升蚕桑丝绸、鎏金铜蚕工艺、汉江奇石、汉剧脸谱及毛绒玩具等文创产品80余项,开发推出富硒食品、蚕桑产品、魔芋制品、柚子茶、黄花菜等特色商品300多种,发展中小型餐饮店1210家,创建特色示范店农家乐百余家,发展旅游住宿设施180余家、床位近万张,建成大型旅游购物场所25家、旅游商品生产基地21家、旅游商品线上网店19家,基本实现了集研发、生产、展示、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建设和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经营。

品牌化经营强支撑县上以云雾山森旅康养、金蚕小镇森旅产业、本草溪谷秦巴药业为龙头,以“丝路之源”“鬼谷子故里”两大文化品牌为支撑,挖潜开发森林观光、森林养生、森林探险、森林文化等森旅产品40余种,建设观光、徒步、登山、越野、垂钓、野营、探险、科普、疗养度假等自然性、体验性、参与性项目200多个,打造池河荷塘月色、饶峰生态驿站、中池万亩花海、中坝七十二作坊森林小镇4个,创建后柳中坝、饶峰胜利、中池堰坪国家森林乡村3个,建成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湿地公园各1个、省级地质公园1个。2020年共接待游客近4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70亿元,先后荣获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省级森林旅游示范县等荣誉称号。

(作者分别系省委党校(行政学院)教授、副教授、研究员)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 陕西省人民政府研究室 主办: 陕西省人民政府研究室

网站标识码: 6100000011 陕ICP备16007530号 陕公安备案号: 61010202000195

altalt a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