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 简体 | 登录 | 注册
字号: 打印
分享:

依托秦创原率先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新突破的思考

当前位置: 首页>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报告 > 2022年调查研究报告

依托秦创原率先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新突破的思考

时间: 2022-12-27 14:09

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成立至今,各部门各地市紧锣密鼓地开展了一系列极具示范意义的科技创新活动。“1+N”政策体系持续完善,“一中心一平台一公司”运营框架不断成熟,“三项改革”有序落地,陕西省科技成果转化与创新发展显著提升。西安“科技集群”在全球排名已从2021年的第33位跃升至2022年的第22位,位列中国上榜集群第7位。面对短短一年半取得的成果,赞叹陕西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速度和效率的同时,更要站在更高角度、更深层面,以更高的标准要求,思考不断探究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如何实现持续发展?如何更好地为陕西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

秦创原”的核心是建设创新生态系统,即以企业为主体,大学、科研机构、政府、金融等中介服务机构为系统要素载体的复杂网络结构,通过组织间的网络协作,实现各主体的可持续发展。我省产业资源和科教资源的特征属性,结合国内外科技创新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典型实践,考虑到其他省份对创新要素资源的竞争性吸引以及国际环境的重大变化等因素,未来建设应重点关注与处理好以下方面的战略性问题:

一、在新型举国体制下更充分发挥政府长期规划的积极作用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并强调“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新型举国体制”置于“创新”语境之下,在本质上要求实现政府和市场的有机结合,亦即“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特别是在新发展阶段“科学把握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协同关系和各自的功能定位边界”,深刻认识“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重大性与艰巨性,制定好、利用好各种政策,明确五年、十年以及更长期的发展规划,并持续发挥长期规划的引领作用,通过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统筹创新资源、激发创新活力、汇聚创新要素,从长计议、从速应对科教资源与经济发展“两张皮”顽疾,实现立体联动“孵化器”、成果转化“加速器”和两链融合“促进器”三大目标。

二、从区域创新系统融入国家创新体系的高度完善顶层设计

目前,秦创原建设重点聚焦在构造区域创新系统阶段,未来应以更加开放的思维主动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整体顶层设计,其中关键在于构建与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匹配的城市群结构,明确政府资助的项目中省外参与单位必须占一定比例,进而通过科技赋能的产业集聚与城市集聚的深入融合,吸引更广范围的资本与资源集聚,最终形成辐射边界跨越省际的创新生态。在实践层面,应面向国际、国内、省内扩大开放,建设成为“开放型”的创新驱动平台,启动“西榆”双城结构布局,发挥榆林区位、产业、金融等综合优势,延伸秦创原地理空间和辐射范围,着重向周边省份和城市推广科技成果、扩大产业合作、吸引金融投资,努力引聚资本融入,发挥好科技创新人才资源优势,努力推进西咸科教优势向周边省份转化、拓展,带动周边省份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为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奠定基础。

三、设计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聚合与桥接助推关键技术突破

两链融合是秦创原建设的重点工作,也是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必然模式。2016年我省启动的“四主体一联合”就具有两链融合的属性,至今“四主体一联合”校企联合研究平台已经成立过百家,但实践中两链融合功效发挥不足,创新链内部整合平台尚未超过三分之一。实现两链融合,必须考虑两链核心诉求的差异性。第一要务是做好链路内部的接口“聚合”,即建设创新多元主体或者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交流沟通协同的实体或者虚拟平台,确保链路内部的资源要素可以顺畅流通。同时应看到,创新链与产业链并不需要也不太可能完全融为一体,两者之间应该是松散或紧密耦合的关系,耦合的重点是形成“桥接”,即创新链的科技创新要素能够流动到产业链,产业链的生产信息和需求信息能够流动到创新链。松散耦合对应的桥接关系依赖于两链之间的协同机制,紧密耦合对应的桥接关系则依赖于两链之间的协同实体。就目前秦创原在两链融合“促进器”的布局而言,链路聚合与耦合桥接的运行机制与管理模式还停留在传统“研究院”模式,未见明显创新突破。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的高端制造业研究中心(AMRC)提供了深度产学研合作的智能制造升级创新和大学教育新模式,为传统工业的转型升级与智能化改造树立了样板。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应更大力度借助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的智力资源,树立示范领域,重点突破,探索设计深化两链融合的新模式新机制。

四、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优化人才培养数量与结构

秦创原创新驱动科技产业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级工程化人才。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急需的工程科技人才明显不足。从高学历培养结构占比来看,我国专业学位博士招生占比近五年平均值为5.2%,学术型博士平均占比为94.8%,专业学位博士的比例明显偏低。美国MacroPolo智库研究显示,在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专业中,我国相关专业硕士毕业生占比13%,博士毕业生仅为2%。反观美国,相对应的硕博研究生占比分别为24%5%。据预测,到2025年,我国关键软件人才新增缺口将达到83万。相较而言,美国政府与硅谷企业合作建成“斯坦福集成系统中心”并令其从属于斯坦福大学,政府通过直接赞助和采购方式支持中心发展,每年培养超过30名博士和100名硕士,诞生大量世界先进水平的高新技术成果,其中7080%的成果可用于工业制造和生产。未来应紧密围绕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我省重点发展产业链的人才需求,提升工程人才培养能力,创新培养模式,力争更多专业进入全球工程教育“第一方阵”,保障我省科技创新工程技术人才供给。

五、打造科技创新资源信息化“大平台”与科技服务业“小前端”

科技创新资源信息化平台建设应作为秦创原建设发展的重要支撑。参考“国家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库”建设,由政府相关部门牵头,将我省已有的“智汇秦科技”平台与秦创原综合服务平台相整合,通过政策引导与激励措施,推动全省高校院所开放共享专利信息,促进省内科技创新企业、民间团体、省外各级科技创新主体有意愿通过秦创原综合服务平台共享其科技资源信息,将原先的“智汇秦科技”升级为内嵌于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的信息“大平台”,融合科技信息孤岛碎片,汇聚高质量科技成果。建议政府聚焦“大平台”上各产业链和创新链的细分市场,选择并深耕适合自身专长的领域,从以下方面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供更精准专业的服务:一是依托“大平台”汇聚的省内外科技创新信息资源,为技术需求方获取高校院所的技术成果提供第三方服务;二是科技服务企业利用“大平台”提供的海量专利信息,发掘具有市场前景的科技成果,通过对接资金、管理和市场策划资源,为成果通过创业形式转化创造条件,协助科研人员实现成果转化;三是科技服务企业承接地方政府产业开发区的创业类高新技术项目群招商,科技服务企业通过挖掘“大平台”的省内外科技资源,吸引省内外企业在开发区设立研发子公司,或者将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创业类公司引进到相应的开发区,并帮助企业获得各类政策支持等。

六、积极探索以系统释放科技资源供给侧创新活力为目标的制度创新

秦创原建设实践中,一个关键抓手是体制机制改革带动的制度创新。以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为代表,我省在激发高校科研人员创新创业动力方面已做出初步尝试。在调查江浙地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时,我们发现“师徒模式”普遍存在,导师长期专注于研究工作本身,并不直接参与商业运营,仅以技术顾问身份长期跟踪并提供技术支持,研究生毕业即创业,孵化转化导师的研究成果,师徒关系成为商业合作的信任基础。诸如此类的实践经验可考虑纳入地方制度创新探索。

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政府、企业、科研院所、金融中介机构等多主体的优势互补、协同合作、共同营建“开放创新”的生态环境。秦创原为我省提供了一个新型的创新平台与发展引擎,广大科技工作者要自觉肩负起历史赋予的科技自立自强重任,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应对全球共同挑战,努力探索与打造出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模式,用创新成果造福人类,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践行科创生态建设使命。

(作者席光系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秦创原战略研究院院长)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 陕西省人民政府研究室 主办: 陕西省人民政府研究室

网站标识码: 6100000011 陕ICP备16007530号 陕公安备案号: 61010202000195

altalt a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