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 简体 | 登录 | 注册
字号: 打印
分享:

2020年·第六期《构建“八大体系” 促进陕西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

当前位置: 首页>陕西经济研究 > 文章浏览

2020年·第六期《构建“八大体系” 促进陕西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

时间: 2021-03-02 10:31

苹果产业是陕西特色优势产业,农民增做出了巨大贡献。近年来,我省依托资源禀赋,坚持“扩规模、调结构、提品质、树品牌、拓市场”发展思路,苹果产业发展迅速截止2019年底,全省苹果种植面积921.9万亩、产量1135.6万吨,不论是规模,还是产量,稳居全国第一,形成全球集中连片苹果栽植面积最大区域,占据全国苹果产量1/4、全球1/7。苹果产业发展在主产区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以咸阳市为例,2019年全市苹果产业实现产值207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63.5%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近40%来自苹果种植,在旬邑县、淳化县等主产县,苹果产业收入更是占到农民总收入的70-80%

与国内苹果产业知名度较高的山东省相比,陕西优势明显。在气候资源方面,陕西苹果产区位于海拔1000米以上的黄土高原,是典型的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升温快、光照足、温差大、雨水适中山东产区属海洋性气候,云量大、温差小、降水多。因此,陕西苹果比山东苹果的甜度高、色泽艳、成熟早,市场竞争力强。在土壤资源方面,陕西苹果种植在土层深厚的黄土高原,土壤富含钾、钙、镁、锌、硒等多种微量元素,相较生长在沿海砂砾土壤的山东苹果,口味更加独特浓郁、营养含量更高。在苹果产能方面,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9省苹果产量超过山东省居全国第一,2019年,陕西苹果产量占全国的27.70%,山东占20.45%,规模优势突出。

陕西苹果产业发展有许多不足之处,需要向山东学习。一是品牌建设重视不够。山东苹果烟台苹果相比,陕西苹果在品牌效应上还有一定差距。主要原因是对苹果产业发展的优势地位认识不足、品牌建设重视不够。烟台市2015年制定《品牌战略规划》,制定“打造品牌、保护品牌和发展品牌”具体实施方案,使烟台苹果价值及知名度不断跃升2018年第四届中国果业品牌大会上,烟台苹果区域品牌价值高达137.39亿元,连续十多年蝉联中国果业第一品牌,洛川苹果(72.88亿元)“咸阳马栏红”苹果(62.35亿元)分别在第二、第四位。二是产业体系不够健全。山东种植苹果的时间早(1871年美国传教士把西洋苹果带入烟台),随后从国外吸收引进先进管理经验、技术设备及专业人才,形成从品种选育、苗木繁育、果园栽培、田间管理,到采收、储运、加工系统产业体系,环节比较健全。相比之下,陕西苹果管理技术、产业体系等方面差距较大。三是产业创新、运营、宣传的氛围不够浓厚。科研创新方面,山东省设有专业的省级果树研究机构,两所农业大学有相应的园艺学院和果树专业,加上地市农业科学院从事果树研究的人员,全省有400余人的果树科研专业队伍;2010年起建立了全省果品产业技术体系,设置有22名岗位专家和试验站站长,涉及全省15家高校、科研单位百余人的果树科研创新团队;民间成立很多诸如苹果现代产业研究院、苹果产业技术研究院、苹果品牌研究院等机构;均致力于为果品产业发展提供丰富的科技支撑。在山东考察能够看到烟台的市树是苹果,各种各样的苹果城市雕塑、苹果发展论坛、苹果文化的宣传广告,让人感觉到“这里就是苹果的世界”“世界上最好的苹果在这里”的浓厚氛围。

为此,提出构建“八大体系”,补齐产业发展短板弱项,促进陕西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构建科技支撑体系

陕西苹果产业由于缺乏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导致新品种研发推广不够,主栽品种单一,富士系栽培面积过大,占到总栽培面积的75.4%,其他优质品种的培育引进不足;果园科学化管理水平不高,水肥药施用随意性大,果园生草、防雹网、诱虫灯等普及率低;果园单产及商品率较低,按照销售量统计,2017年山东苹果平均单产2.36/亩,盛产期苹果园基本能达到亩产4吨左右;2019年是陕西省苹果总产最高的一年,平均单产1.5/亩。一是用好国家苹果产业体系首席专家及团队在陕西的优势,结合我省苹果产区各地农村劳力、土壤条件、气候特点等因素对苹果产业从育苗、种植、采收、储藏、加工、销售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分析研究,科学系统地做好苹果产业发展布局规划,逐步淘汰、改良生态条件较差、不适合栽种晚熟苹果的果园。在海拔800米以下,水肥条件较好地区适当发展早中熟苹果,占据夏季苹果销售市场;发展加工专用苹果,保持陕西苹果果汁生产优势。二是鼓励支持苹果新品种研发培育、引进,对现有品种进行提纯、选优,对国外优质品种引进、试种、推广,优化品种结构,改变红富士一品独大的局面,实现多元化发展。三是根据不同地域的海拔、降水、地下水资源、土壤肥力等条件,研究确定适合发展的果树树型和栽培模式,发展生态种植,实现可持续发展。四是加强果园土壤管理。苹果是多年生植物,果树对土壤有机质、微量元素等消耗较大。据检测,全省苹果园有机质含量随果树生长年龄,逐年减少,大多不足1%,为了提高苹果品质,必须提高土壤营养,把土壤中流失的要素补起来。五是鼓励引进研发适合苹果全程机械化生产的农机具及配套农艺,尤其是喷防、疏花、疏果、采摘、整地等关键环节要尽可能做到机械化,减少人力成本;支持示范推广能够自动化生产、智能化管理的智慧果园建设。

二、构建全链条产业体系

陕西苹果产业链短、链缺现象较为普遍,导致产业竞争力不强,溢价环节的收入增加较少。在产业链前端,陕西苹果产业规模大,苗木繁育水平低、规模小,建园所需的苗木大多要从山东等地买进,只顾眼前盲目采购的多,缺乏依据建园目标定向定点培育;在产业链中端,果树管理所需农资的生产能力不足,缺乏针对陕西苹果生产的生态肥、复合肥、专用肥的高标准、成规模生产企业;在产业链末端,苹果冷库配套建设严重滞后。以咸阳市为例,全市苹果年生产能力377.62万吨,全市冷库总库容123万吨,不到苹果总生产能力的1/3。库容不足,果农只能顺价销售,是造成陕西苹果商品率低、果价较低的主要原因。因此,陕西苹果必须树立全产业链发展的思路,从育苗、栽培、管理、采收、贮藏、运输、销售、加工等各个环节,全面构建陕西苹果产业体系。重点关注四个环节:一是抓好果树苗木繁育体系建设。尤其是要把陕西的科技资源、专家资源、苹果产业的规模资源用好用足,针对不同地理环境和劳动力条件,开展有针对性的育种、育苗,满足自身产业发展的苗木需求。二是加快建设与生产能力相适应的冷库群。在苹果主产区周边配套建设大规模、高标准冷库群,确保苹果采摘后第一时间入库,提高商品率,延长苹果市场的供应期,实现周年销售。三是加快建设农资供应体系。培育和引进一大批技术先进、科技含量高的农资生产企业,结合陕西果区的气候、土壤条件、病虫害发生规律等,有针对性地研发生产符合有关规定的农药、专用肥、可降解生态果袋等专用农资,优化农资供应结构。四是建好苹果销售体系。利用陕西苹果产区生产规模大,地理位置适中,高速公路、国道、铁路路网发达等优势,在西安或咸阳距机场适当距离建设陕西苹果采购展示服务中心;在我国南方及沿海发达地区的城市建设陕西苹果及北方果品销售及冷藏中心、供货中心及专卖店,提高陕西苹果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三、构建生产管理体系

制约陕西苹果产业发展最大的问题是果农素质提升。果农缺乏对果树生命周期、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环境与生长、品质与管理等之间关系认知,只是凭过去种植粮食作物的经验或模仿别人的行为对果园管理,导致苹果生产常常发生系统性管理错误。抓好生产管理体系建设,核心是要处理好苹果生产与耕地条件、气候与品种、管理与品质之间的关系。一是要建好示范园,目的是针对果农现状,树立“样板”,统一标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让大家清晰直观的认识果园怎么建、怎么管,以及怎么才能生产出好的产品,卖上好价钱;二是要对区域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定,选择品种一定要充分分析研究海拔、土壤、气候、水资源等条件,确保把优质苹果品种布局种植在条件最适宜地区,做到适地适树,发挥好资源优势;三是要注重对果树生产全过程的把控,做好环境认证、产品认证、标准化生产和质量信息可追溯,以良好的环境、科学的管理、优质的产品,创建陕西苹果品牌群,突出特色做强一批品牌,用品牌赢得市场。

四、构建全面管理的经营体系

目前,陕西苹果产业组织分散,以散户居多,龙头企业少、带动能力差、市场竞争力弱。一是落实好国家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各项政策,鼓励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和工商资本投资发展苹果产业,建立一批规模化、专业化果品生产基地,培育形成一批大型苹果种植、储藏、加工、销售龙头企业,带动苹果产业做大做强。二是明确各类经营主体在苹果全产业链发展中的分工定位。鉴于我省涉足果业的工商资本不足,必须鼓励引导工商资本参与果业发展。龙头企业的主要作用是进行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引导,冷链物流体系建设与经营,果品加工、销售和资本化、商业化运作;专业合作社主要是组织果农生产,提供生产、销售等服务;职业农民主要是对果农进行技术指导、管理咨询等服务。三是关注小农户发展。陕西果业不强,最主要原因是散户太多,缺乏组织,效益低下,要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开展果园托管、半托管等既适应一家一户小规模生产,又适应规模化经营的产业组织方式,带动散户发展。

五、全面构建保障体系

苹果生产周期长,受自然条件影响大,特别是我省果区干旱、冻害、冰雹、连阴雨等气象灾害时有发生,直接影响苹果产量和品质,轻则减产,重则绝收。必须构建苹果产业保障体系,为苹果产业健康发展和果农稳定增收保驾护航。硬件方面,不断加大防灾设施建设力度,加大果园的防雹网、喷灌、滴灌等设施建设力度,实现抗旱、防雹和抵御低温冻害能力。软件方面,不断扩大苹果商业保险覆盖面。逐步扩大政策性苹果险试点范围,吸引鼓励更多的保险机构参与其中,使苹果险成为普惠性服务。要适当提高财政补贴标准(目前的标准是政府补贴20%,剩余80%靠农户自筹),刺激提升农户投保意愿。

六、构建生态循环体系

陕西苹果产业规模全国最大,但果品出口受限,尤其是欧美市场由于农药残留问题很难进入。因此,降低农药残留,成为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除此之外,陕西苹果产区地处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地下水资源、土壤有机质随苹果产业发展均出现下降趋势。因此,陕西苹果产业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注重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是鼓励支持生态种植。对老果园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土壤修复调理,减少农药使用管理,恢复生态环境;对新建果园实施环境评估,设计循环利用种植废弃物等环保措施,实现苹果生产全程生态化种植。二是推广节水种植方式。在水资源短缺地块,选用节水品种和树型,尽可能使用地表水,减少对地下水的消耗;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三是鼓励发展循环果园。支持发展“果树-修剪枝-食用菌-菌肥”、“果-畜-沼”等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促进陕西苹果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七、构建多元化服务体系

陕西苹果面积是排名二、三位的山东、甘肃的2.3倍、2.4倍。但在2019年机构改革中将省果业管理局撤销,设立事业单位性质省果业中心,行政职能划归省农业农村厅果业处。从管理角度看集中了行政职能,但从服务苹果产业发展的角度看,人员编制减少,行政推动和服务产业发展的力度却是减弱了。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这次改革造成全省各地市除延安市果业机构加强外,其他地市及县上果业局(办)随省上方案,行政职能全部取消,造成了苹果产业发展在市县行政服务力量大规模减弱的局面。一是强化机构设置,特别是针对苹果主产市、县,果业机构无论怎样改制,行政推动、技术指导、市场营销、信息服务等方面的专业力量必须加强。二是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管理服务作用,组织各类专家、新型经营主体等社会力量为果农做好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服务。比如,针对我省普遍存在的果农为了争取销售主动,晚熟苹果早采早收,导致苹果品质和口感没有达到最优,影响市场认可度的问题,要组织合作社、果业协会等服务组织加大对果农的技术培训和正确引导,从根源上杜绝这一现象发生。

八、构建全省运营管理体系

2016年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推进现代果业强省建设的意见》后,省上越来越重视苹果的销售工作,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消费扶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指导意见》发布后,更是把苹果销售作为苹果主产区农民和贫困户增收的主要措施,更加重视但是陕西苹果在运营管理方面仍然存在宣传口径、质量标准、品牌运营等方面缺乏联动,各自为战;营销策略上对目标市场、货源组织、运销方式、经营主体等方面缺乏有效沟通管理等问题。果农坐等客商上门收购,仍是陕西苹果销售主要方式。一要从省级层面出台有关陕西苹果品牌方面的管理办法,明确各级区域公共品牌建设运营主体、授权使用的范围、收益分配比例等,省市联动,统一发声,共同打响“陕西苹果”主品牌和“洛川苹果”“咸阳马栏红”等区域公共品牌,真正把各方利益主体凝聚起来,共同打造陕西苹果品牌群,实现陕西苹果产业全区域、全链条提质增效。二要加强对果品出口企业的扶持力度,对在境外开展宣传推介、专利申请、商标注册、管理体系认证、产品认证等以及在省外开展陕西苹果品牌宣传推介、冷链库存、专柜专店销售的给予扶持补贴,不断扩大陕西苹果的市场占有率。三要建立果品销售协会,加强对行业行为的规范约束,通过各类新型经营主体把分散果农组织起来,推行品牌代理、电商销售、农超、农校、农企、农社对接等现代新型营销模式,提高果品直供直销能力。(作者系咸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程建国

11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 陕西省人民政府研究室 主办: 陕西省人民政府研究室

网站标识码: 6100000011 陕ICP备16007530号 陕公安备案号: 61010202000195

altalt a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