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 简体 | 登录 | 注册
字号: 打印
分享:

2021年·第三期《铜川市智慧城市建设的调研与思考》

当前位置: 首页>陕西经济研究 > 文章浏览

2021年·第三期《铜川市智慧城市建设的调研与思考》

时间: 2021-10-08 08:05

智慧城市是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各个系统融合和智慧化建设,推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的新理念和新模式。建设智慧城市,加快城市资源要素聚集融合,对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铜川市紧抓国内数字经济处于密集创新期和高速增长期这一机遇,全力打造区域数字经济枢纽和资源型城市数字化转型样板,坚持把大数据产业和产业电商作为突破口,全面打造数字经济发展新引擎。

(一)确立“1+5”发展模式,搭建智慧城市框架

1”指物理空间建设,即智慧铜川运营中心暨大数据机房;“5”指五大系统建设,分别为城市运行管理系统、“铜城办”APPOA协同办公系统、新型智慧社区和大数据市场监管系统。

1.打造“1个中心”,夯实“新基建”底座

智慧铜川运营中心暨大数据机房于201911月开工建设,建设面积1918㎡。运营中心以政务云平台为核心,以实现全市一体化资源共享的调配和监管为目标,是全市信息化基础资源的调配中心、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数据中心、统一的安全监测中心、基础网络的汇聚中心以及统一的运维服务和应急指挥中心,支撑全市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运营中心能够高效、稳定、安全地支撑铜川市电子政务和智慧城市运行,从而推动实现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建设“5大系统”,统一管理服务渠道

一是城市运行管理系统。作为智慧铜川运行指挥的决策中枢,城市运行管理系统(IOC)将整合城市治理、民生服务、产业经济、生态环境等领域数据,实现全市运行态势“一屏”感知,为政府决策和综合分析提供技术支撑。已完成39家市级部门共计27855000条数据录入和展示,在消防应急、重大项目、能源分析等数据展示方面进行了补充提升。目前正在对部分功能指标进行调整完善,并协调部分单位开放系统端口接入权限。

二是“铜城办”APP。“铜城办”(掌上铜川APP)是全市统一的移动服务平台,亦是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的移动端入口,可为百姓提供社会保障、生活服务、交通出行、智慧社区和资讯要闻五大类服务,推动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可提供煤气水电购买、在线问诊、公交查询、物品配送、12345留言、城市综合信息等便民服务。目前已接入16家单位50余项政务服务和20余项便民服务。与铜川市消防支队配合引入“消防蓝码”,目前已有5000余人领取并使用“消防蓝码”;与新型智慧社区系统相结合,在王益区22个社区及宜君县2个社区推广使用,在信息录入等方面为人口普查工作提供了便利。目前铜川市已有400余名网格员使用“铜城办”进行居民信息录入、考勤签到、社情上报等日常工作。

三是协同办公系统。协同办公系统作为全市统一的高整合、智能化综合性管理应用平台,将实现公文处理、移动办公、信息发布等全流程管理。目前已采集24家单位392个科室1308位人员数据信息。市商务局、市委网信办、市发展改革委等9家单位约400余人已完成培训并开展内部试运行。已完成PC端及手机端开发,因疫情工作需要,OA协同办公在原有6个试点单位基础上,新增11个市级部门,近期正在协助各单位梳理采集信息,预计可在10家以上单位先期运行。

四是新型智慧社区系统。在充分吸收红旗社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了信息化、智能化、网格化的社区综治管理新模式,整合社区人、地、物、情、事、组织和房屋等数据资源,实现一处采集,多方融合共用。同时与“铜城办”APP打通,提升社会治理百姓参与感,实现“人人都是网格员、人人都是城市监管者”,形成“小事一格解决、大事全网联动”的问题解决机制。目前全市已采集72个社区,39万条居民信息数据,完善了区县数据可视化功能。王益区和宜君县正在进行智慧社区系统推广,已完成王益区7个镇办、326名四级网格员及13个入网部门的系统培训。

五是大数据市场监管系统。大数据市场监管系统正在与市场监管局紧密联系,按照中省局的总体规划,结合铜川个性化需求,将建成基于大数据支撑的市场综合监管和执法办案协同平台。

(二)突出“惠民、优政、兴业”目标,打造“智慧铜川”应用网络

1.聚焦民生服务,助推信息惠民发展

打破系统壁垒,建设“智慧人社”。建成铜川人社一体化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了人社公共服务事项的“统一入口申报、统一平台受理、统一服务分发、统一审批调度、统一办件反馈”。截至目前,平台已实现社会保险、就业服务、劳动监察、社保卡等162项线上服务,网上可办率达到91%

推动优质教育均衡发展,建设“智慧教育”。全市幼儿园、中小学校(含教学点)全部接入互联网,全市“校校通”建设全面完成,“班班通”设备配备达2548套,实现了所有教室和功能部室多媒体设备的全覆盖,师机比达1:1,学生用计算机生机比达10:1。在24所学校开展创客教育试点工作,建成7间示范型创客教室,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

促进医疗资源整合共享,建设“智慧医保”。医保信息系统为医保经办服务便捷高效开展提供了重要平台保障,共完成转诊转院8832人次,异地就医住院医疗费用结算11651人次,结算费用24424万元,报销金额17149万元。

强化易地扶贫搬迁管理,建设“智慧扶贫”。率先在全省开发了易地扶贫搬迁后续防返贫监测系统。实现了对459013944名易地扶贫搬迁群众防返贫实时监测预警,将教育、疾病、产业等不可控因素考虑在内,建立了一系列科学监测预警指标、参照系数、功能模块,最大限度发挥大数据的技术优势,为易地搬迁防返贫高效管理提供了技术保障。

2.创新监管方式,提升城市治理水平

借力大数据优化营商环境。推进数据汇集,将简化企业开办和注销程序、办理不动产登记等10余项涉及营商环境优化和提升的关键指标纳入智慧城市管理平台监测系统,动态收集、数据化对比,向有关部门反映营商环境信息,推动解决企业在投资经营中遇到的问题。

创新网格化多元共治局面。建成并挂牌运行市、区县、乡镇(街道)和村(社区)综治中心,形成了纵贯全市四级、横向联通相关部门的工作体系。实现对各类事项和问题分级受理、统一调度、部门协同、上下联动、双向处置、监督反馈、闭合运行的高效管理,形成“人在格中管、事在格中办”的网格化工作格局。

信息化提升交通管理水平。建成公安交通集成指挥平台一期,市区各主要道路建设了电子监控抓拍设备、视频监控、移动抓拍设备、警务通、执法记录仪、交通信号灯、大数据平台等。支队自建及部分大队的卡口、视频、违法数据统一通过支队管控平台同步到集成指挥平台,其余大队通过自建的平台将卡口、违法数据同步至集成指挥平台。

雪亮工程”助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雪亮工程”建设以来,铜川市以打造“西部一流、全国领先”的“雪亮工程”为目标,以信息科技化建设为载体,坚持从高从严、突出实战实用、打造亮点品牌,主体建设任务已基本完成,视频监控全面覆盖,视频大数据“一总两分、多点支撑”共享应用平台开通试运行,应用成效初显,走出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新路子。

数字城管推动城市管理精细化。铜川数字城管平台覆盖铜川新区约13平方公里的数据普查,划分了8个社区街道办,包含701个无缝拼接的单元网格。实现了科学、严格、精细、高效、全时段、全方位的城市管理,有效提升了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强化地质灾害全生命周期管理。对12处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实现了全天候动态实时监测,形成了地灾防治业务的闭环管理流程。建成了全市权威、统一的地灾防治一张图空间数据库,通过已建成的共享交换系统,为跨部门共享服务和地灾数据交换传输提供了有力支撑。

提升生态环境监管水平。8个空气质量监测站可实现空气质量数据的自动采集,并已全部接入生态大数据管理平台,可实时更新监测数据。

3.发展数字经济,促进电商产业聚集

创建省级数据经济示范区。确立铜川B2B电商发展定位,创建电商公共服务体系,制定电商保障措施,成立耀州区数字经济发展中心,遴选专业经营公司(陕西世纪华耀有限公司)负责园区招商、企业运营监管等工作,形成了“园区建设指挥部-办公室-运营公司-入园企业”的组织架构。

构建铜川电子商务发展新格局。全市建成了覆盖全部农村的县、乡、村三级电子商务服务体系。持续开展电子商务促销,2019年引进电子商务企业54户,在各区县建成电子商务公共运营中心,促进了电子商务产业的聚集,有效带动了全市物流等电子商务相关行业的发展。

二、存在问题

铜川市智慧城市建设工作拥有较好的基础,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距信息化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群众的美好期待,还有一定的差距和不足。

(一)群众知晓率和参与度仍需提升。虽然铜川市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宣传力度不足,群众知晓率、参与度不高。作为铜川市智慧城市重要的惠民APP“铜城办”,公众知晓认可度有限,下载使用率偏低。另外老年群众等特殊群体,由于年龄、知识结构等因素的限制,在新技术使用方面能力欠佳,在全面推行线上政务、关闭线下服务窗口的情况下,这部分特殊群众普遍在办事上存在困难和不便,社会反响不佳。

(二)资金投入瓶颈亟待突破。铜川市智慧城市当前处于项目建设阶段,需要投入的资金总量较大。受项目建设序时进度等因素限制,目前,铜川市智慧城市在硬件建设方面进展不均衡。项目建成后,系统运营、软件升级、模块更新、系统维护、网络安全等费用将持续产生,需要长期持续性投入。由于智慧城市的公益性特质和铜川市财力紧张等原因,如何保证智慧城市建设持续推进,解决长效投入的运营机制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

(三)数据长效采集机制尚待完善。数据是智慧城市的“根基”,数据收集是建设智慧城市的基础。但铜川市的数据收集工作进展较慢,还未形成长效信息采集机制。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重视不够。相关部门和人员还未形成“数据即资产”的认识,缺乏对数据资产的深入理解,部门内未配备专门的数据管理人员,数据采集、更新、管理盲点多、漏洞大,数据共享仍停留在口头上。二是由于“安全原因”“行业壁垒”等因素阻碍了数据的采集和互联互通。一方面是信息安全问题,担心数据泄密;另一方面是行政管理体制问题,各部门有各自的行政法规,数据难以横向打通,基本数据在市级层面难以开放,导致“信息孤岛”现象出现,信息流不畅成为制约智慧城市建设的“肠梗阻”。

(四)智慧产业发展潜能有待激活。互联网与产业融合度不高,物联网和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在生产、流通、预测、决策过程中尚未深入应用,电子商务等创新应用模式亟待推广。全市信息产业整体水平偏低,园区信息化基础设施与管理服务能力亟待提升,信息流带动物质流、能量流机制还未形成,资源、要素聚集效应不明显。

(五)人才队伍建设亟需加强。铜川市智慧城市规划、建设、运行需要大量管理人才、工程人才和技术人才,人力资源在储备、引进、使用等方面缺口很大,人才短板日趋严峻,需要我们下大力气认真加以解决。

三、对策建议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事关铜川市长远发展。全市上下要从推动铜川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紧紧抓住新一轮信息变革和产业变革机遇,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步伐,努力实现政务更高效、产业更优化、民生更幸福、城市更宜居的目标。

(一)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应用推广,提升全社会对智慧城市建设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强化思想认识,加大宣传力度。加大共建智慧城市的宣传力度,通过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将智慧城市相关知识列入各级各部门干部培训内容,提高对建设智慧城市重要性的认识,统一思想,形成共识,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为促进信息共用、物联网共建、服务共享筑牢思想基础。

(二)完善体制机制,加强统筹协调,引领智慧城市可持续发展

1.强化规划及统筹推进力度。智慧城市建设涉及范围广、周期长、投资大,各试点城市无一不从规划入手,发挥其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引领作用。要围绕“惠民、优政、兴业”的总体目标,将智慧城市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列入“十四五”规划,加快编制覆盖全市各区县、园区、部门的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各专项规划和标准体系,统筹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布局、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构建民生服务、社会治理和信息安全等体系架构。

2.健全工作体系。进一步发挥智慧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高位协调作用,按照人事相宜、人岗匹配的原则,尽快建立有职、有权、有责、有人的专职工作机构和专业团队,形成有人决策、有人协调、有人督查的推进体系。建立有本地专家参加的决策咨询机构,对智慧城市发展战略、总体规划和行动计划的推进实施开展咨询评估,为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3.创新工作方法。加快智慧城市硬件建设力度,建设过程中要避免贪多、求全、图快,要突出重点,每年选取若干个条件成熟和群众要求迫切的项目进行重点建设,以点带面,稳步推进,争取把每个项目都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的精品项目,充分发挥便民利民惠民作用。

4.加强人才建设。全面梳理分析智慧城市建设重点需要的人才类型和数量,研究制定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坚持人才为本、引进与培养并重的原则,完善专业人才培养、使用、引进和激励机制,加快培育领军型、创新型行业精英和复合型、实用型信息技术人才,为铜川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更好的智力支持。

5.拓宽融资渠道。以政府统筹、市场运作为建设运营管理的基本原则,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作用和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创新创优财政资金使用办法和投融资机制,按照市场化模式,建立全市统一的智慧产业投资引导政策,吸引资金雄厚、技术先进、经验丰富、市场公认的专业化投资管理团队和运营商,定向支持铜川市智慧产业发展。要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参与,通过产业化运作的方式,实现智慧城市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

(三)深化数据共享,强化系统集成共用,完善“城市大脑”架构

1.深化数据汇聚共享。将数据作为“城市大脑”的核心资源,依托铜川市大数据中心,提升公共数据采集质量,实现公共数据集中汇聚,加强数据治理,打破行业壁垒,根治信息流通“肠梗阻”问题,建立健全跨部门数据共享流通机制。探索建设数字孪生城市和数字化模拟城市全要素生态资源,构建城市智能运行的数字底座。

2.强化系统集成共用。以大网络大系统大平台建设为导向,按照门户集成、接入管理、用户管理、授权管理、资源管理、安全防护“六个统一”要求,推动各部门、各区县专用网络和信息系统整合融合,实现跨部门、跨层级工作机制协调顺畅。统筹城市管理服务职能,优化政务云资源配置,重构并优化各类政务系统,促进政府管理和服务规范高效。

3.支持应用生态开放。大力吸引各类社会主体积极参与,建设优良的智慧城市开发生态。依托市大数据中心资源平台,有序推进城市公共数据集开放。聚焦社会信用、医疗健康、普惠金融等领域,推行解决方案供应商和创新产品目录,建立大数据联合创新实验室,形成开放应用示范。在惠民服务、精准治理、网络安全等领域打造一批社会化典型应用。

(四)提升政府效能,加速资源整合,不断优化政务管理

1.推动政务流程革命性再造。从以政府部门管理为中心向以用户服务为中心转变,梳理优化部门内部操作流程、办事及处置流程。聚焦群众使用频率高的办理事项,加快电子证照、电子印章和电子档案应用,推进减环节、减证明、减时间、减跑动次数。继续加大简政放权力度,不断提升群众办事的便捷度和满意度。

2.不断优化“互联网+政务服务”。进一步完善政府网站的信息公开、在线办理、公众参与三大功能,构建为企业和公众服务的“一站式”并联审批门户网站平台。通过便民政务服务中心办事大厅与电子政务虚拟大厅的整合,推进便民政务服务中心与相关部门协同办理和并联运行,深化跨部门协同审批、并联审批,持续完善全流程一体化在线服务平台,为社会大众提供无接触式管理与服务。建立政府监督平台,制定电子政务监察标准。在普及“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同时,也要照顾到网络操作能力欠缺的特殊群体,体现人文关怀,做到服务兜底,适当保留线下人工服务窗口。

3.着力提供智慧便捷的公共服务。聚焦医疗、教育、养老、文化、旅游、体育等重点领域,推动智能服务普惠应用,持续提升群众获得感。推进卫生信息互联互通互认,促进医疗服务精准化,探索医保支付方式创新,提升养老、助残、托幼等信息化服务能力。汇聚优质学科资源,支持智能交互学习,提高教育供给满意度。加强文化艺术市场智能化服务水平,支持数字演艺等文娱活动,丰富文化服务内容。整合区域商业、文化、旅游公共资源,打造“一部手机游铜川”示范项目,拓展城市体验感知度。

(五)打造惠民工程,拓展信息应用,促进民生服务便利化

1.推进智慧社区建设。建设智慧社区管理服务平台,实现基础数据统一采集、分类上报,完善集人、地、物、组织于一体的网格化社区管理与服务模式,推进市、县区、街道、社区四级治理联动和服务协同。推进各类社区信息系统统一向社区一站式办理平台迁移或集成,实现社区基层政务事项一网通办。为市民提供“实时在线”的个性化服务,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社区服务新模式。完善智慧养老服务平台,为居家老年人提供紧急呼叫、家政服务、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健康咨询、精神慰藉、文体娱乐、物品代购、服务缴费、申请政府补贴和法律咨询等服务。

2.建设市民E卡通。加快推进电子社保卡发行应用,推动电子社保卡与“铜城办”APP对接,推进电子社保卡与健康卡、交通卡等公共服务卡的整合,实现以电子社保卡为载体的市民服务“E卡通”。推动社保卡向医疗健康、公共卫生、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等其他公共领域拓展应用,将电子健康档案、就诊卡、身份认证整合纳入社保卡功能,丰富社保卡在社保缴费、电子支付、公共卫生经费发放等金融功能方面的应用,实现“一卡多用、多卡合一”。

(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两化融合,提升产业智慧化水平

1.推进传统产业智能化。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传统工业生产内外环节进行整合,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实现铜川市传统制造业智能化。

2.建设智慧产业园区。引进智慧装备制造、光通信、移动通信、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应用电子以及云计算等项目,发展智慧商务、智慧制造业等新的产业链和商业模式。通过战略合作、战略联盟,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让更多的企业家、社会人士参与到智慧城市建设中来。

3.以创新带动发展。以摩贝、安易、世纪华耀等企业为依托,打造铜川市智慧城市创新平台,开展智慧应用技术研发,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与第三产业的整合,鼓励开展将物联网、大数据等与现代服务业有机衔接和跨界创新的研究。积极引导国内外高等院校和企业关注大数据技术演进,承担关键技术和系统的创新研发工作,以创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带动智慧城市产业链的提升和发展。(作者系铜川市政府研究室课题组:张明安、冯海鹏、崔文猛、侯文轩杨蕙如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 陕西省人民政府研究室 主办: 陕西省人民政府研究室

网站标识码: 6100000011 陕ICP备16007530号 陕公安备案号: 61010202000195

altalt a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