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 简体 | 登录 | 注册
字号: 打印
分享:

2021年·第四期《陕西全力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应从五个方面发力》

当前位置: 首页>陕西经济研究 > 文章浏览

2021年·第四期《陕西全力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应从五个方面发力》

时间: 2021-10-29 10:22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确定的重大国家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心系的“国之大者”。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实地考察黄河,就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多次召开会议,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充分体现了对黄河保护的高度重视,为我们做好这项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

陕西地处黄河中游,黄河在我省全长719公里,流域面积13.3万平方公里,流域涉及82个县(市、区)。我省黄河流域生态功能突出,资源禀赋优越,文化底蕴深厚,发展基础良好,是我省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区域,也是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国防科技工业基地、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能源化工基地和科教文化基地。同时,陕西地理位置特殊,水土流失严重,河道形态多样,是黄河中游生态保护治理的重中之重。所以说,黄河滋养了三秦大地,哺育了陕西儿女,陕西对黄河的依赖很深、情感很浓、责任很重。

一、我省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所作的努力

近年来,我们牢记总书记嘱托,心怀“国之大者”,切实扛起黄河保护治理的政治责任,聚焦生态环境保护、黄河长治久安、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高质量发展、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是规划体系不断完善。制定出台《陕西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印发《陕西省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黄河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水安全保障、文物保护等专项规划抓紧编制。

二是生态环境持续好转。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启动黄河流域生态空间治理十大行动。目前已累计实施退耕还林还草2832万亩,黄河沿线860万亩流动沙地得到固定或者半固定,人进沙退使陕西绿色版图向北延伸了400公里。全面推行林长制,黄河流域植被覆盖度达到60.7%。强化河湖长责任,深入推进渭河、延河、泾河等综合治理,累计建成淤地坝3.4万座。将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情况纳入省委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重点范畴,黄河干流105个问题排污口有序整改,2020年黄河流域32个国考断面中Ⅰ- Ⅲ类水质占比达87.5%

三是防洪减灾能力增强。把黄河安澜作为底线任务,深入研究水沙调控机制,入黄泥沙量逐步减少,加快推进黄河小北干流治理等工程建设,持续强化山洪、城镇内涝及江河库坝等重点区域防汛工作。

四是节水行动成效明显。把水资源作为最大刚性约束,深入贯彻“四水四定”原则,发布《陕西省行业用水定额》地方标准,2020年全省万元GDP、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较2015年下降25.7%32%

五是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实施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32个集中开工项目加快建设,项目路演等活动常态化开展。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上合组织农业示范基地加快建设,上半年长安号开行1904列、同比增长20%。“十三五”能耗双控目标任务顺利完成,能源消费结构进一步改善。

当前,我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水土流失治理任务依然较重,采煤沉陷区治理进展较慢;水利工程建设需持续推进,个别病险水库需除险加固;推动高质量发展存在短板,科教、军工等优势转化不充分;文化保护传承尚需加强,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不够。

二、我省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区的重要举措

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陕西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落实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规划纲要,突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着力解决“水浑、水脏、水多、水少”问题,全力将陕西打造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区,需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发力:

(一)立足中游实际,坚定不移减沙控沙

陕北黄土高原泥沙大量注入黄河,“一碗水半碗沙”,既造成了黄河中下游淤积,也形成了千沟万壑的景象。近些年,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淤地坝建设等一系列工程,我省水土流失治理取得显著成绩,但丝毫不能放松,必须巩固水土保持成果。

一是突出抓好黄土高原水土保持。遵循自然规律和客观规律,持续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荒漠化治理、坡耕地综合治理、淤地坝建设等工程,争取下半年启动黄河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拦沙工程一期项目建设,增强水土保持能力,减少入黄泥沙。

二是重点实施林草保护工程。落实全面推行林长制的实施方案,全面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林长制体系。实施好黄河流域生态空间治理十大行动,持续推进三北防护林、京津风沙源治理、天然林保护等工程,做好黄河西岸沿黄防护林提质增效和高质量发展工程试点示范。加强林草防火、自然保护区等基础设施建设。

三是防范地质灾害风险。着眼黄河安澜,加快推进东庄水利枢纽、黄河小北干流综合治理等重大工程建设,强化河道采砂管理,保障防洪安全。开展黄河流域自然资源执法专项整治,严厉打击违法占地、违法采矿等自然资源违法行为。做好黄土高原、渭北台塬、秦岭北麓等重点地区风险调查、监测预警等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二)强化系统治理,逐步改善生态环境

黄河污染表象在水里、问题在流域、根子在岸上。要统筹推进农业面源污染、工业污染、城乡生活污染防治和矿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加强黄河干支流生态环境治理,净化黄河“毛细血管”,守好改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生命线。

一是全力系统治水。认真落实河湖长制,强化河长履职,探索设立巡河员、护河员、河道保洁员队伍,完善组织体系。建立“一河(湖)一档”,推进典型示范河湖和示范县乡创建,编制主要河湖水域岸线与利用规划。

二是全力系统治污。严格落实黄河流域排污许可制度,建立最严格的环境监管制度、最严密的水污染防治制度,尽快完成黄河干流和主要支流入河排污口专项排查和问题排污口整治,建立入河排污口信息台账,严禁工业废水、城镇污水直排。

三是全力系统控源。农业方面,推广科学施肥、安全用药,在引黄灌区建设生态拦截净化设施,加强畜禽废污、农作物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工业方面,严控“两高”项目,推广清洁生产,开展固体废物综合整治行动,统筹推进采煤沉陷区、历史遗留矿山综合治理,构建绿色产业体系;生活方面,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推广垃圾分类,从源头减少污染。

(三)优化产业布局,不断提升发展质量

我省黄河流域高端能源化工、装备制造、航空航天等产业实力雄厚,电子信息、汽车制造、新材料等产业发展势头迅猛,既承担着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战略责任,也是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硬任务的重要区域。

一方面,要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根据水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优化产业布局,推动行业结构低碳化、制造过程清洁化、资源能源利用高效化、园区建设绿色化。把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区域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步伐,推进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努力创建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

另一方面,要强化科技支撑能力。加快建设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促进创新链产业链动态联动,实施《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着力提升技术成果转化能力行动方案(2021—2023)》,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走出富有区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四)坚持节水优先,实现节约集约利用

黄河流域水资源总量占全省1/3,人均水资源量不足全国1/5,承担了全省83%以上工业用水和78%以上生活用水。部分县区资源性、工程性缺水依然严重,地下水超采严重,再生水整体利用率不高。与长江流域相比,黄河流域水资源严重短缺,开发利用率过高,节水是当务之急。

一是落实“四水四定”。把总书记提出的“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作为龙头,严格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全面实行取用水计划管理、精准计量,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

二是科学配置水资源。加快引汉济渭、榆林黄河东线马镇饮水等引调水工程建设,科学分配渭河、北洛河、无定河等重点河流水量,统筹解决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矛盾。

三是创新节水方式。坚决落实节水评价制度,建立节水评价登记台账,将节水评价纳入规划和建设项目审批工作内容。加快建立节水协调工作机制,构建政府主导、行业部门齐抓共管、舆论倒逼、社会监督的节水机制。加大农业和工业节水力度,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加快工业节水技术装备应用。广泛开展节水宣传教育,引领全社会形成节约用水的生活方式。

(五)坚定文化自信,保护传承黄河文化

我省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但黄河文化内涵挖掘和系统研究不够、文化资源开发不充分、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文化魅力释放不足等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实施黄河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推进“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和石窟寺保护工程,加大黄帝陵、汉长安城、石峁、周原、秦咸阳城、郑国渠等遗址保护利用力度,加快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等改造提升,结合党史学习教育保护和挖掘红色革命文化。

二是加大非遗传承力度。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项目和资源调查,实施传统工艺美术振兴计划,支持秦腔等地方戏曲传承,推进国家级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

三是加大文艺创作力度。以重大文化精品扶持项目和重点文艺创作资助为驱动,推进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激发文艺工作者创作积极性,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作者系省发展和改革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张 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 陕西省人民政府研究室 主办: 陕西省人民政府研究室

网站标识码: 6100000011 陕ICP备16007530号 陕公安备案号: 61010202000195

altalt a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