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 简体 | 登录 | 注册
字号: 打印
分享:

2021年·第五期《立足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陕西高质量发展》

当前位置: 首页>陕西经济研究 > 文章浏览

2021年·第五期《立足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陕西高质量发展》

时间: 2021-11-14 10:28

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西考察并作出重要指示,为陕西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提供了根本遵循。陕西实现高质量发展,不应只站在西北和西部这一较低层面谋划分析,而要胸怀大局、登高望远,站在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的国家高度予以考量,才会思路更开阔、前路更光明。

一、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的意义和现状

国家《“十四五”规划》指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率先发展支持特殊类型地区加快发展,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实质有两层:一是指出并强调了区域协调发展这个国家总体战略;二是这盘大棋共分四个板块,西部是排在第一位优先予以考虑的。国家提出并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因其对政治经济长远发展具有全局性的重大意义。经济角度讲,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区域自然条件制约、发展基础差异等原因,各区域间经济逐渐显现出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并有拉大趋势。政治方面看,这一战略符合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两步走”战略,即在国家工业化和东部地区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要逐步实现“工业反哺农业”“东部支援西部”,最终“共同富裕”。

当下中国区域发展可概括为“四三二一”战略,即“四大板块+三大增长极+两大经济带+“一带一路””。“四大板块”前已述及,“两大经济带”为长江经济带和黄河生态经济带,“一带一路”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三大增长极”分别为长三角珠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环渤海湾,它们用约4%的国土面积产出约全国三分之一GDP,成为公认的三大增长极。

四大板块”是地域范围和资源支撑,“三大增长极”为区域亮点和“火车头”,它们都是国家宏观和一级层面的战略部署。幅员辽阔的中国不能将所有鸡蛋”全放在沿海和已有三极上大力发展内陆城市群培育新经济增长极,应是“十四五”期间区域经济发展的主题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呼之欲出

二、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将花落谁家

目前有望成为第四极的区域主要有三个。一是以成都、重庆、西安为核心的西三角经济区,二是以武汉、长株潭、南昌为支点的中三角区域,三是以沈阳、大连为核心的沈大经济带。目前看来,最有希望的是西三角和中三角(西三角势头更盛),二者经济总量相对强势,其他方面各有千秋。西三角城市支点优势明显,中三角城市群厚度略胜一筹。中三角区位优越,九省通衢,交通便利,且南接珠三角。西三角依托老川陕基础,沟通共融相对灵活通畅,又辐射西部、远接中亚,而且三大核心城市已成为炙手可热的新一线网红,人口持续流入,重庆还实现了对广州的反超。同时西部是全国战略大后方,丰富的消费市场和劳动力,对于提振内需、打通内循环至关重要。

三、陕西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路径

(一)联合川渝构筑西三角,争做第四极。陕西和西安目前享有的国家战略支撑分别为西部大开发、关天经济区和国家中心城市,但是关天经济区只是西部大开发下的中观层面战略,中央不大可能将经济第四极仅仅赋予一个中观和二级层面的区域。因此陕西和西安要主动参与,积极联合成渝构筑西三角,三家联手角逐国家增长第四极。只要拿下这块“高地”,不管是西安还是成渝,都将获得远胜于自身孤立发展的利好政策和发展机遇。

事实上,十几年来西安已被成渝反超,作为昔日的西部“老大哥”,西安一定要虚怀若谷、奋起直追,积极融入已初具规模的成渝双城经济圈。另外,近年来西部地区内部的南北经济分化已呈扩大趋势,西北城市群发育相对滞后动力不足、产业结构过于趋同,西南消费不足、同西北交流互补欠缺。陕西要以西安联合成渝构筑“西三角”角逐“第四极”为契机,带动全省社会经济发展。

(二)科学融入“一带一路”,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一是与其他省份错开战略定位。近年来各省市纷纷抢占“起点”“桥头堡”等“头衔”,期望获得更多国家支持。实际“一带一路”虽与古丝绸之路有联系,但本质是全新事物,二者存在明显差异,而且国家“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已对相关省份作了明确定位。所以要头脑清醒,低调务实,避免资源浪费和定位错误。二是参与模式尽量多元。各省大多参照国家围绕“五通”制定了本省方案,但执行模式普遍过于单一、缺乏创新,甚至存在非良性竞争,导致供给过剩、政府债务增加。陕西要注意防范和纠偏,充分发挥自身地理、高校、文化优势,大力发展绿色农业、高科技、文旅等产业,形成独具特色的参与模式。三是注意省际联动。“一带一路”倡议本身肩负国家东西部产业转移历史任务,如果省际间缺乏沟通协作,产业转移则难以实行,区域经济均衡也无法实现。四是高标准特色化建好自贸区。要对自贸区改革举措科学评估,降低试错成本,化解相关风险,差异化建设各个片区。同时要以自贸区的开放倒逼改革,更大激发内生增长动力。

(三)“兴陕”和“科教”并重,建设科教强省。陕西是科教大省,但尚未建成科教强省,下一步重“科教”更要重“兴陕”。一是尽快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优化产学研体制,密切高校、科研院所和政府、市场的联系,防止科研成果在实验室“趴窝”或者出省“孵化”。特别要加快建设国家(西部)科技创新中心和西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二是千方百计留住人才。陕西重点高校数量仅次于北京和上海,但留住的大学生、尤其几所名校学生,比例非常低,变成了“人才培训基地”,“孔雀东南飞”。三是加强基础科学研究。过去国家穷,养不起那么多不直接产生GDP的学科和学者,今天相对富裕了,应该尽快补上这块短板,尤其陕西。这是“仰望星空”的战略举措。

(四)优化省内区域发展战略。陕西地理格局天然分为关中、陕北、陕南三大版块,经济发展历来各具特色。从上世纪80年代的“一体两翼”,产业发展“铁公基、煤油气、林特水”,到“十三五”的“强关中、优陕北、兴陕南”,再到“十四五”的关中协同创新、陕北转型升级、陕南绿色循环发展。一系列区域发展战略增强了三大区域的协作性,取得显著成效。但是各板块之间过于强调差异性,欠缺协调联动;版块内部过于注重协同性,忽略了地市个体差异。同时,各地市的资本、人才等要素大量流入西安,造成自身相对衰弱。因此,可以在现有三个片区会基础上,探索三大板块之间各地市科学匹配、结对协作,实现优势互补、要素流动,以此作为现有区域发展战略的有益补充。

(五)延续深化苏陕协作机制。多年来,苏陕一家亲,目前两省已转入对口协作阶段。以往“扶贫”客观上有单向输入倾向和专项帮扶约束,现在“协作”则可主动全面对接、要素平等双向流动。一定要继续搭乘这辆“快车”,提升协作水平,用足用好机会。一是继续以产业协作为基础,共同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强制造业转移、外资外贸、文化旅游等方面合作,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二是充分发挥陕西地处西部的比较优势,更加注重信息和各种资源的双向循环流动。三是持续加强干部和人才交流,这是长远“造血”的关键。

(六)融合实施新型城镇化。城镇化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势所趋,但不能再搞以土地扩张为核心、“见房不见人”的旧式城镇化,而要实施以资源节约、效率优先、“见房见人”的“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而且要和乡村振兴有机结合。中国过去四十年以工业化为核心,但未来十到二十年应是重在城镇化,重在工业升级和城镇发展的结合。陕西要进一步加强城镇化工业化和乡村振兴的互动融合,建设包含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

(七)涵养大格局的“新秦人”。陕西和西安的灵魂是周秦汉唐。唐时,秦人崇尚骏马,胸怀四海,驰骋天下,故而太宗昭陵以六骏名世;唐宋以降,京畿外移,秦人关起门来,南依秦岭,北据渭水,因此观念逐渐保守闭塞,此时墓室壁画则多摹以耕牛,前后相较,昭然若揭。在此历史过程中,秦人的思维、视野和气度也由汉唐时海纳百川、四方来朝的国际胸怀,逐渐蜕变为小富即安、安土重迁的小农意识。其实不是汉唐之盛造就了古长安人“天下朋友皆胶漆”的恢弘气度,而是古长安人开阔的心胸、格局、自信,开创和发展了汉唐的强大繁盛。因此,要人人参与从我做起,涵养那股“老秦人”的浩然之气,培养三千九百万“新秦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一代宏图才能早日实现。(作者系陕西省政府办公厅职转办---张超)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 陕西省人民政府研究室 主办: 陕西省人民政府研究室

网站标识码: 6100000011 陕ICP备16007530号 陕公安备案号: 61010202000195

altalt a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