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 简体 | 登录 | 注册
字号: 打印
分享:

2021年·第六期《大力发展稻渔产业 积极助力乡村振兴——城固县稻渔综合种养产业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

当前位置: 首页>陕西经济研究 > 文章浏览

2021年·第六期《大力发展稻渔产业 积极助力乡村振兴——城固县稻渔综合种养产业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

时间: 2022-01-14 10:39

确保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是农业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城固县作为农业大县,始终坚持“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的基本原则,充分利用稻田资源,大力发展稻渔产业,积极构建稻渔综合种养产业体系,在保障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促进了农业稳粮增收和农村全面振兴。

一、发展现状和主要做法

城固县稻渔综合种养起步于2016年,当时全县稻渔种养面积为40亩,有1个经营主体。到202110月,稻渔种养面积已发展至8781亩,有26个经营主体,包括7个企业(合作社)和19个村级合作社组织。全县稻渔种养主要分布在龙头、莲花、老庄、原公、柳林、文川、桔园、沙河营等8个镇办26个村1个社区,其中龙头镇面积达到5086亩,占比为57.92%。目前,各地根据稻田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积极推动稻渔综合种养规模化发展,形成了“企业(合作社)﹢基地”“村级合作社组织﹢基地”“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基地”三种经营模式。主要做法如下:

1.政策创新促进产业提速。严格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的实施意见》,制定了《城固县稻渔综合种养五年发展规划(2021﹣2025年)》《城固县加快推进稻渔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城固县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产业扶持办法(试行)》《城固县政策性稻渔综合种养保险方案(试行)》《城固县加快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专项工作考核办法》等文件。2021年安排财政资金2500万元,对当年新建稻渔面积按每亩2500元进行奖补,大大推动了稻渔产业发展。全县稻渔种养面积比2020年增加6261亩,稻渔种养示范基地基本覆盖了汉江以北地区。

2.科技创新促进发展提质。组建了城固县稻渔产业技术服务团,抽调县水产站、县农技中心、县畜牧兽医工作站等单位技术骨干30名,采取驻镇包片、基地巡回等方式,从基地选择、田间工程建设、水稻种植、水肥管理、病害综合防控等方面进行现场指导。同时聘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水产研究与技术推广总站等单位专家,成立了城固县渔业专家工作站,在良种选育繁育、种养管理、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服务指导,集成创新关键技术和综合种养标准体系。

3.模式创新促进效益提升。近年来,通过流转农户土地年度支付租金等方式,形成了稻鸭、稻鱼、稻鳅、稻虾、稻蟹、稻鳖、藕鱼等七种主要种养模式,进一步提高了产业发展规范化、标准化水平。目前:①稻鸭共作模式2454亩,主要品种是花边麻鸭,亩产水稻500公斤、成品鸭65公斤,亩均纯收入为1050元;②稻鱼共作模式4872亩,主要品种是鲤鱼、草鱼和鲫鱼,亩产水稻450公斤、商品鱼85公斤,亩均纯收入为1200元;③稻鳅共作模式20亩,主要品种是台湾泥鳅,亩产水稻430公斤、泥鳅330公斤,亩均纯收入为1350元;④稻虾共作模式80亩,主要品种是小龙虾,亩产水稻400公斤、小龙虾75公斤,亩均纯收入为2200元;⑤稻蟹共作模式225亩,主要品种是中华绒螯蟹,亩产水稻300公斤、中华绒螯蟹65公斤,亩均纯收入为2800元;⑥稻鳖共作模式40亩,主要品种是中华鳖,亩产水稻300公斤、商品鳖95公斤,亩均纯收入为5100元。

通过推行稻渔综合种养,也催生了一批高附加值的生态稻米。比如,龙头镇的福旺米业有限责任公司收购加工的系列大米,高端产品售价达到20/公斤,中端产品售价达到12/公斤;桔园镇的昊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注册了“农匠安盟”商标,售价达到42/公斤。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除应具有完备的田间工程,进行标准化生产外,水、电、路、渠等配套基础设施也需改造提升,特别是目前的渠道灌溉和排水设施不能完全保证生产需要。

2.产业体系还不完善。全县稻渔综合种养种苗供应、病害防治、市场信息、销售服务等服务性、保障性产业发展不充分。除鲤鱼、草鱼、鲫鱼、泥鳅、鸭苗当地易解决外,其它种苗需从外地购买,质量良莠不齐,经营风险增加。

3.科技人才支撑不够。产学研推进整合不够,渔业科技研发力度不大。全县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水平仍然较低,缺少本地区的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乡镇渔业科技服务人才不足,缺少专精稻渔综合种养的新型职业农民以及掌握水稻种植、水产养殖和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4.品牌建设有待加强。全县稻渔产品尚处于创品牌、拓市场的初级阶段,经营主体规模小而分散,开展产品产地认证的经营主体少。由于缺乏品牌效应,市场认知度低,产品价值特别是生态稻米价值尚未充分体现。

三、对策建议

城固县作为全国粮食基地县,生态环境良好,产业优势明显,稻渔综合种养发展空间巨大。“十四五”时期,要继续坚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秉承“因地制宜、生态优先、以渔促稻”的发展原则,持续加强示范引领、科技推广、种业研发、品牌建设、主体培育,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加强管理监督,推动稻渔综合种养产业高质量发展。

1.坚持示范引领,加强基地建设。配合农田基本建设项目,开展稻渔综合种养设施建设。畅通生产道路,加高加固田坎,疏通水源通道,建造实用防洪设施,进行标准化、规范化、特色化和实用化改造。着力推进国家级、省级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示范区建设,打造一批田间工程标准化、种养模式多元化的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做到稳产高效增收。做好土地流转引导服务,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参与,拓展全县稻渔综合种养面积,形成连片规模发展新格局。

2.强化技术指导,提升科技水平。依托城固县渔业专家工作站,建好稻渔综合种养产业梯级人才队伍,加强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推动经营主体快速掌握稻渔综合种养关键技术。着力解决生产中的突出问题,探索引进一批适合当地环境的水稻和水产品种,加强稻渔综合种养的生态机理以及生产模式的优化、熟化和创新研究,集成适宜当地的稻鱼、稻鳅、稻虾、稻蟹、稻鳖等高效综合种养技术规范。

3.加强种业研发,夯实产业基础。持续加强水产原良种场、保种场建设,推进水产苗种场生产设施升级改造。加强良种培育和特色鱼类开发,培育一批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企业。支持种业企业开展原良种保种、良种选育和新品种开发,提高苗种自给率和良种覆盖率。完善苗种补贴和苗种基地建设补助措施,引进筛选适宜养殖的优良品种,保障稻渔综合种养水产品养殖苗种供给。

4.推进绿色生产,创建知名品牌。实施稻渔综合种养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实行统一供种、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销售和全产业链监管经营模式,通过绿色食品、有机产品认证,打造城固县“鸭田米”“虾稻米”“稻田鱼”“稻田蟹”等品牌,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品牌,争创驰名商标和著名商标,提升稻渔产品附加值。加强稻渔品牌宣传,推进“互联网﹢稻渔”深度融合,鼓励经营主体参加创新大赛、评比推介和农博会等展销活动,提高市场认知度、知晓率和美誉度,提升稻渔产品的市场价值。

5.培育经营主体,推动产业升级。支持龙头企业以股权作为纽带,通过兼并、重组、收购、控股等形式组建企业集团,提升稻渔综合种养组织化程度。发展“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生产经营形式,进行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社会工商资本投资稻渔产业,开发稻渔新产品新业态。加强政策引导,培育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支持龙头企业开展种、播、收购、烘干、加工一体化种养生产,鼓励农户通过转包、出租、转让、入股等方式向新型经营主体流转土地,推进稻渔生产由分散种养向规模化转变。扶持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主体的生力军,积极培育产业复合型人才,提高产业持续发展能力。

6.加快结构调整,推进三产融合。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美丽乡村建设,拓展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功能,以稻渔综合种养基地为载体,推动稻渔、科普教育、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打造一批以稻渔文化为主题的观光基地。积极发展水产电子商务平台,形成网店与实体店互补共进的营销局面。推进养殖、加工、物流业的融合和一体化发展,延长产业链,加强信息技术稻渔种养产业的推广应用。

7.强化管理监督,提升发展质量。规范稻渔综合种养行为,严格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全过程监控。按照《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通则》有关要求,对拟发展和已发展的稻渔综合种养主体进行监督指导,构建以县镇公益性推广服务机构为主体、新型经营主体为补充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开展苗种购进、集中育苗、病虫害防治、代耕代收、产品营销、市场开拓、种养信息等服务,强化市场信息服务,解决经营主体的后顾之忧。(作者系中共城固县委书记---胡新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 陕西省人民政府研究室 主办: 陕西省人民政府研究室

网站标识码: 6100000011 陕ICP备16007530号 陕公安备案号: 61010202000195

altalt alt